嗨,我是林雨。

以前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因此自诩为"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节目主持人"。我这个主持人不怎么入流,我的节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因此20年就有很多文字堆积。整理了一些, 出版了《林雨语林( 左右卷)》,我就收官啦。但闲散了没几天,突然收到《新航空》和中国山东网的召唤,说要把《林雨一刻钟》在杂志和网站上同步开设专栏,有声的节目变成了融合文字与声音的世界,这使我受宠若惊又惴惴不安:高兴的是竟然变成了"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专栏写手,不安的是怕写不好有辱使命,人家不给发稿费呀。

好了,闲言碎语不要讲。2013年10月1日开始,《林雨一刻钟》,每月1日与您相约。希望得到大家的会心一笑、会意一瞥。

经常,我会看街上人的走姿。

很遗憾地发现有些美丽的女孩儿走起路来姿态欠佳。心里会想:这家的妈妈有没有发现呢?发现了是否帮女儿纠正了?

这是妈妈应该注意的细节,这些细节很多,矫正牙齿、说话表达、交流表情……有些细节问题如果从小没有匡正,会对人产生持久的影响。于是经常心里感谢自己的妈妈,到了我三十多岁已经做了妈妈时,还会喋喋不休告说我:今天你累了,走路有点外八字!

如果说我多少还有点基本素养的话,都是传承父母那些很细微的指导:吃相,走路,与人相处、基本原则。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传承。不仅仅是财富,一定还有文化。文化也不一是博大精深的那些,不一定是琴棋书画多种技能,对普通人家来说,更多的是家里人很有特色的细微之处的表达方式,无意之中呈现出这个家庭所有人的基本素质。

习惯了公交车上大声嚷嚷着说话的我们,对于公共场所的肆意噪音已经见怪不怪了,因而见到轻言慢语反而感觉很受惊:有一次,看见带着四五岁男孩的奶奶用手指按在嘴唇上“嘘”,然后低低声音对孩子说:讲话要小声点啊,我们是在公共场合。男孩马上抑制住自己兴奋,小声对奶奶说:奶奶,今天咱们一起去动物园我很开心!

那时我站在他们身边,心里非常舒适,用微笑向他们致意。对这一点,我也很多体会。知道这就是文化素养的传承,于无声处却事事留痕。

疫情严重时,朋友圈做过一次云交流。视频说话时,大家忽然发现平时熟识的朋友间说话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后来有人问我,是否专门培训过女儿说话发声这些,回说从来没有。但一贯以来,我们家对于讲话的声音、语音、表达方式是有要求和评价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熏陶,大概正是家文化的特质。

家的文化,有时无形有时有形。

家里的器物、家什、摆设种种,都渗透着不仅是一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消费偏好。女儿独自成家,租了房子后请我们去她家小住。那是带家电不带家具的房子,女儿在宜家买回所有家具,两个人自己安装。他们的各种家居用品,都似曾相识或者和之前家里用的是同款。是习惯使然,也是潜移默化的追求简约环保的消费理念和偏好。

一个人成年后的沟通方式、社交关系、衣着和风度,还有最基本生活习惯、卫生标准,来自父母的家庭传承,也与个人的追求喜好相关。而很多细节构成的行为方式,无意中正是在建树自己的风格与个性,对于后代也会形成不同的影响。因而很多注重个人修养的人,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全方位文化素养,但有时会无意中还是会显示自己家的传承与品位。

家文化,不完全是家教、家规那些内涵,很多家文化在基因里,很多家文化在日常中。一粥一饭、一丝一缕的日常更加真实透露着家文化。

《红楼梦》写黛玉初到贾府,看见很多不同——

“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食不言,是规矩;饭后漱口,是习惯;饭后喝茶,是程序,这就是不同的家文化了。

人出自哪种家庭,在饮食起居接人待物中逐一展示。所以现在有些面试,不是桌前提问,而是一起吃顿饭,从餐桌礼仪吃相到言谈举止,基本上能够透露出足够的信息了。

说到家文化,经常遇到有些人有意或无意中表露出的家学渊源、家教醇厚来。

有天小友找出她爷爷写的字来比较爸爸的字。看过之后方知道小友的书法功力是哪里来的。她说,从小到现在家里随处都有笔墨纸砚,奶奶记账都用毛笔写蝇头小楷。

朋友的父亲阿尔茨海默症多年,朋友工作时和退休后都是每天晚上去陪爸爸睡觉。爸爸晨昏颠倒,晚上不睡,儿子困极了小寐了一会,醒来发现90多岁的患病老爸,从桌上拿来纸笔给自己画了张素描!他用手机拍下来,我们看了说画得真好啊。此时画画的父亲已经不认识儿子是谁,但会称儿子为先生,会和家里的阿姨说:你可以问问这位先生。

看到一些回忆录记载,即使在国破家亡贫困潦倒时,有些家庭依然在破旧的房子里尽可能保持窗明几净,吃饭时还要用桌布,很顽强地保持着最基本的尊严和生活习惯。由此知道:家文化,是真的文化,装不出来的。

看丰子恺的画作中,显示很多家文化。他的漫画题目和画中题字,经常感觉他所接受的教育是自由而宽泛的。果然,看他传记方知道,丰子恺是大家传承,底蕴非常深厚。“不宠无惊过一生”,是丰子恺先生提倡的家文化。这个家文化中生活的人,不会有别人家孩子的压力,不会有出人头地比着别人过活的紧仄,和谐自然。

《傅雷家书》中的家文化给人印象深刻。父亲严苛的要求中,透露出很多生活细节,不仅是说音乐,涉及其他的太多信息,显示出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不是一日之功,也不完全是音乐本身。

龙应台和儿子的信中很多家文化。儿子们对妈妈那种没大没小的随意,看得出这个一个平等的家庭关系中,所预留的空间很宏大。大儿子给妈妈做饭的描述,如同对待一个稚童,看到时心里洋溢起很多熟悉温暖的情绪来。

如此种种,你家我家他家,家家都有自己的家文化。

家文化没有标签,都在日常细节里。如果一个人常显摆自己家有文化,那就是他的家文化多少有些张扬和肤浅。

现在,动辄就说原生家庭如何如何,弄得人有点懵懵懂懂的。其实朴素地想,扎扎实实做人和和睦睦过日子的家,对于孩子潜移默化影响是长久的和谐。有些家庭未必高扬文化旗帜,却底蕴厚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爱和追求。

家文化建树在有意无意中,传承+长久积淀+新陈代谢+个性追求。

家文化在代际之间,可能超越上一代也可能会萎缩干瘪。富贵不过三代,家文化如果不注重建树和传承亦然。

朋友经常回忆她父母健在时热闹的周末和节日,说全家人会一起吹拉弹唱,邻居家的孩子都过来一起玩乐。但现在自己三口之家,这个文化不再传承了,孩子在自己房间与电脑为伴,家里没有乐呵活泼的氛围了。

如果感觉自己家没有什么显著的文化,那就自己建树一点,随便什么,只要是有自己家特质的。有位妈妈,基本所有的假期都出去攀岩骑行征服高山大川,50岁生日给自己的礼物是征服乞力马扎罗山。有这么不顾家的妈妈,儿子平时自己照顾自己,假期也会随着妈妈一起出行。大学报考了野外工作的专业,每年假期都会去能够去的一切地方。有时看到他们母子不同的野外拍照,都会意一笑:看起来这家的传承很到位了。

家文化很宽泛,不仅仅读书写字吟诗作画。各家不同的家文化都丰富多彩,但每一种家文化都有着基本“家和万事兴”做底,那样家文化才会丰润。

女儿微信我,请我买几本字帖带给她。心中不禁窃喜:看来我们这个没什么显著文化标志的家庭,也要写写字来传承点文化啦。于是买了全套的笔墨纸砚带给她。

八月开始,正是酷暑盛夏,也进入孩子们最长的假期中。从繁忙的公务中脱身,带薪休假,去做家人一致想做的事,不是匆匆到某地打卡发照片到此一游,而是沉浸的和家庭和家人一起体验。过个全家人久久铭记在心的暑假,这也可以算是今年的家文化吧。

祝您旅途愉快,夏天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