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林雨。

以前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因此自诩为"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节目主持人"。我这个主持人不怎么入流,我的节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因此20年就有很多文字堆积。整理了一些, 出版了《林雨语林( 左右卷)》,我就收官啦。但闲散了没几天,突然收到《新航空》和中国山东网的召唤,说要把《林雨一刻钟》在杂志和网站上同步开设专栏,有声的节目变成了融合文字与声音的世界,这使我受宠若惊又惴惴不安:高兴的是竟然变成了"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专栏写手,不安的是怕写不好有辱使命,人家不给发稿费呀。

好了,闲言碎语不要讲。2013年10月1日开始,《林雨一刻钟》,每月1日与您相约。希望得到大家的会心一笑、会意一瞥。

  

每年的12月都是心生慨叹,少不了对于时光的唏嘘。

2020年的12月,还会多出对于命运的赞叹,庆幸在世界上那么多人被病毒感染或感染不治的2020年,我们还好好地活着。为此,这个不同的年会被我们好好记忆,同样,这个不同的年终该做些不同的事来收尾。

人生易老天难老。

在宇宙间渺小的人,孕育开始就会遇到各种七七八八不顺利。如果一辈子没有战争、饥馑、流行病等等困顿和厄运,就算是顺风顺水的好运了,但谁能躲过命运中的各种不测呢?

今年的疫情初起时,虽然感觉对于未知的病毒惧怕,但在时间延续的预测上,我们整体都过于乐观,似乎到了夏天病毒就会随着温度而消散。然后生活回到原点,重新开始莺歌燕舞的季候。

但一个个月过去,情形没有如我们希望的那样平复,到了2020年最后一个月,凛冬将至,全世界依然在肆虐的疫情中。我们经历了年初的禁足,然后一步步严防死守地渐渐走出来,进入常态防疫状态。

尽管这样的常态远远不是正常。尽管我们尽可能地做了很多努力,但因为世界对于疫情的控制不同步,自然界的凛冬来临时,我们心里因疫情造成的寒意也在集聚着: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疫情在年终岁尾会有本质的逆转吗?

回望过来的这十一个月,即使我们有些速忘或健忘,2020年也总会一如既往地有些记忆留存,并且会与往年不同地留有深刻印记。有些是集体印象,有些则是个人经历。

细数2020年的大事件小情节,发现这个年份中疫情使我们改变很多。

有些申请出国读书的孩子,迟迟无法出去注册。疫情期间千方百计不计成本坐高价飞机回到相对安全的父母身边躲避的学子,也无法按期出国继续学业。之前拿着护照抬脚就走的自由,因看不见的病毒而按下暂停键。或许,这就是有些年轻人生命的转折点,会使原本设计好的路径稍稍改变或彻底改道。

这样的变化,大大小小渗透在每个人的生命之中。即使我们没有被病毒感染,但病毒对于全世界的侵害也会让人不寒而栗。之前在灾难片中看到的很多镜头已经在生活中上演,抢购生活用品、口罩饥荒、不实信息充斥自媒体,大家共同体验不同的对未知的恐惧。

我们长年累月享受的便捷生活,因禁足和隔离而限制时,好些人真切地知道家无隔夜粮的无奈与可怕。知道这么多年我们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缺少亲历亲为的生活能力和面对困窘的无力,还知道一旦被限制在家里,亲人之间就显现出之前没有感到的生分和不自然。如此等等。

当然,还有生计问题。如果单位或者行业无法在家上班,收入会锐减到基本无法维持生活。月光族的负数生存也就越发黯淡无光了。农村里的打工族春节回家之后就没法出来,直到疫情危险指数普遍降低之后才逐渐找到可以做工的事情。

这不是可以轻描淡写的经历。所有的经历都该转化为经验,转化为我们生命的智慧和财富,能在思想、行为和心灵各个方面对我们今后面对不同处境给出比较精准的答案。使我们每临大事有静气的能力提高,防患于未然的警醒加强,不用人催促,这样的2020年总结是自发和必须要完成的。

2020年3月,春寒料峭的时候,我们离开温哥华女儿家,带着N95口罩和护目镜飞回青岛。

这辈子安分守己并且组织观念很强的我们,回来之前好几天就网络联系报备。先找老干部处的同事问:我们要回家要怎样做?说要和社区报备,然后很快接到社区电话和发来一张电子表格,详细研究了一下,逐项填写好发回去。

问及下一步如何行动,社区说要到了青岛再看看吧。没到青岛时就有朋友提醒:估计在机场要6小时左右,最好自备吃的。到青岛,一系列检查填表等候,各种排队。下午着陆,零点才坐大巴到城阳的一家隔离酒店入住。说第二天要等济南的车来接,回济南进行集中隔离。

第二天中午济南的车来接了,两边很熟练地交接完就出发了。傍晚到了济南机场专用场地,各区都有专人专车等候,再次确认信息,然后开车把我们两个人送到一家酒店隔离点。那时已经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是大家都回家吃饭的时候了。

负责隔离管理的是医务人员,又是一系列填表,问:青岛有证明没?我说并没有给我们文字证明!工作人员说:那就从现在开始算了,这样要多隔离一天。好吧,也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他们说,特殊时期很多东西都匆忙,一天比一天严格都很正常,理解吧。嗯,接受并理解。

这之前,我们做了几套回家的方案。首先买了青岛至济南的火车票,准备出关后像以前那样火车回家。然后有朋友打电话,说要开车直接从机场送我们回济南。但临近回来,各路信息确定:所有人都要在属地集中隔离,青岛机场插翅难出。于是退了火车票,退了朋友的车,我们自己听凭组织的安排过关。

然后就一关关过,测温填表直到入住济南隔离点,几十个小时,不用说60后和70后老年人,即使身强力壮的人也会人困马乏。但是必须如此,那是特殊时期啊。隔离时,我和老伴不在一个房间,也不能串门,有事只能打电话,每天一日三餐送到门口小凳上。

这样一关关过来至今,从隔离解除到渐渐生活有序进入常规防疫。回头看,仔细想每一个细节,感觉到我们生活的网络可不仅是电脑手机智能生活的那一张网,还有密布在每个人生活空间的社区网格。

之前并没有更多留意社区组织的严密,工作人员非常辛苦到位。解除隔离那天,社区联系我的小张电话说,阿姨,明天有事找谁谁谁吧。我休息一天,春节到现在没休息过呢。掐指一算,那时距离春节已经快三个月了。

在隔离点,护士长菲给我印象深刻。虽然都是电话沟通没见过,但非常欣赏她的工作效率和干练。那些天朋友打电话,总要送东西来隔离点给我们。我都婉拒,告诉他们送来的东西,工作人员送上来很麻烦,每次要穿隔离衣上到六楼,再说什么也不缺,就别送了。

后来,陆续有不少朋友熟人从境外回来,聊起回来的感受都会说,国内短时间内组织得如此严密,社区工作能这样细致到位的真的也没谁了。

组织,尤其基层组织,2020年防疫的工作量和作用之大难以估量。疫情之初,我们在境外时,接到社区电话逐一家庭成员问及所在,感觉这张网把所有人罩在其中,然后一起同舟共济,心里就感觉别样。疫情下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会怎样?尤其像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

组织即是人,一路遇到的人也有态度一般的。都理解,特殊时期的特色状态。但更多的感受是温暖,如春天般温情的人,有的仅凭电话交流就成为微信朋友,至今一直联系着,插科打诨互道平安。

2020年,经常想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由此认识特殊时期的组织和人,也经常会致谢组织和组织的人。

最怕人际传递的新冠防疫中,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所有情绪情感都格外清晰和珍贵。我的朋友们,时刻牵挂我们是否安然回家。回家后,家里的冰箱塞满了,热水打开了,寝具晾晒过,在料峭春寒中使家瞬间升温,情满意浓舒适。那时对于阔别几个月的自己家,生出特别的依恋来。

回家真好。在家过平常的安然日子真好。活着真好,2020年的活着使我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

虽然历经时日,疫情仍在。凛冬将至,下一步又会如何呢?全世界的抗疫从未间断,关于疫苗的讯息是希望,但愿人类能够像历史上抗击的每一次灾难一样得到胜利。但愿度过2020年凛冬之后,条条大路成为坦途,迎来的是一个不同于2020这样多灾多难的新年。

期盼疫情早消散,期盼新年大家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