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林雨。

以前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因此自诩为"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节目主持人"。我这个主持人不怎么入流,我的节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因此20年就有很多文字堆积。整理了一些, 出版了《林雨语林( 左右卷)》,我就收官啦。但闲散了没几天,突然收到《新航空》和中国山东网的召唤,说要把《林雨一刻钟》在杂志和网站上同步开设专栏,有声的节目变成了融合文字与声音的世界,这使我受宠若惊又惴惴不安:高兴的是竟然变成了"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专栏写手,不安的是怕写不好有辱使命,人家不给发稿费呀。

好了,闲言碎语不要讲。2013年10月1日开始,《林雨一刻钟》,每月1日与您相约。希望得到大家的会心一笑、会意一瞥。

然后呢?

然后就到了六月,一年的一半过去了,倏忽180天。

这180天里,该发生的事情都在发生着,家国天下大事小情,什么都没有耽搁。每天都有新生命来,每天也都有人故去,悲喜交织,日复一日。

上班的大家,匆匆忙忙出门回家,“996”或者“007”的忙着。在家赋闲的大妈大爷,也是日程满满,早起晚归的很充实。读书的孩子们,没完没了的作业和复习,还有这个月进行的高考,着实感觉紧迫。

然后,发现半年过去了。

发现年初对于2019这个年份的很多预测,有的对有的不对。既没有活得那么悲催,也没有每天都笑开颜的喜乐。日子天天过,没有什么永久的岁月静好,可小确幸还是经常会有的。只是,毕竟是小确幸,对比2019年的大目标,6月使人感到了压力,有点窃喜不起来。

必须说,今年做事不容易,有些既定的小目标6月见分晓,有点令人着急。大数据时代,不用别人的考核,自己做了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都一目了然。

遇到旧时同事,说在媒体做挺艰难的,创收创优的指标都要达成。于是我脱口而出说:不必那么“优秀”吧?同事苦笑,说:今年孩子高考,自己不优秀,孩子也要优秀啊。

家有考生的,焦虑在六月达到饱和,经历过的都知道各种程序和感受,即将经历的都抱着有备无患的心态,恨不得孩子没出生就要早教成为神童才是目标。

周天,跑着带孩子上各种班已经成为家长的常态被接受了。孩子在里面学,家长等在教室外面看手机。也不一定都是在刷朋友圈,为了自己保持好状态,不少家长在看各种付费讲座,还有听点书和孩子一起成长,家长太辛劳了。

对人对事期望值愈高自己越累,道理很简单,说起来都明白,运作起来还是唯旗是夺奋力竞争。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有排名,明知第一只有一个,但骨子里很多人还是想做第一做老大。

只有一次听一位爸爸说过:女儿智力一般,给她的标准就是不要当全班的最后一名。

我当时就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啊,哪里就非得要孩子去争第一当第一?后来人家孩子心态平静也读了大学,然后就业,挺好的。在她的孩提和少年青年时代,家长给出的态度实在是很另类的,这对于孩子是保护。

没错,这是一个竞争的世界。从呱呱落地,我们一辈子都在竞争中求生存。现在连上个幼儿园还要写张最牛简历,说自己在读什么书、关注什么事情,看的我毛骨悚然:不是神童不能上名牌托儿所,不能读好学校,不能进入世界多少强大学……于是年轻的爸妈认同早教,倾其所有唯恐上的辅导班少了跟不上人家。

可能孩子们也会习惯这样的节奏成长,从小就跑着读各种素质培训班,长大继续读辅导班,但成年人的日子因此要过得紧张,每天赶班车一样的生活节奏。有的妈妈为了陪孩子写作业几近崩溃,这实在是太说不过去的事情了。

基本,没有一个家庭不为这样的节奏和生活抱怨,或者把接送孩子接力般参加培训的繁重交给祖父母,三代人因此被时间驱赶着成就优秀或者依然并不能成为优秀。

作为一位不合格妈妈,我从来没有接送过孩子参加任何培训和考试。总感觉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要她自己完成。记得女儿高中时冬天在北京考托福,早上六点打上车发了一条短信,说自己赶往北大考场,出租车号是多少。那次考了多少分,已经不记得了。但记住这个细节,并由此确认眼神和心智:孩子完全可以自己闯世界去了。

果然,转过年来,她就离开我远走高飞了。

现在有时看着成熟独立的女儿,想,如果一切重新来过呢?假如现在我是新晋妈妈会怎样做呢?可能还是重蹈覆辙,比较坚持散养,坚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并且不会接受从众的价值观去追求所谓的优秀。

一直以来,最烦一句评价是:xx很优秀。因为很多时候,并不是大家都认同一种价值取向,具体到不同的优秀,标准也就大不同。

在多元社会,一个人和一个家庭该有自己的优秀标准。虽然不必特别去离经叛道,但也不必非要遵从世俗,不能一辈子在周围张三李四对比那里找自己的优秀。

尤其现在,那么多元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哪里就非在一条路径讨营生?用自己的方式优秀自己,多好啊。

天生学霸,可以一路冲到名校读书去证明一种优秀,那些弃学转而玩电游的人,也会有路径优秀;天赋异禀挑战不可能是优秀,安之若素过最淳朴的生活也是优秀……

有个性的优秀,时时处处可见,并且用特立独行优秀的,都是十分年轻的人,在“非标”的人生中发现和实现自己,有时令父辈吃惊。

做喜欢的事,独辟蹊径实现自我,未必大家都非要去实现那些场面上的优秀:名校、好工作、一官半职、年薪可观……

所以优秀这个评价我基本不用,谁要夸我或家人很优秀,感觉像是骂我呢,因而也从不说别人如何优秀。因为有时候实在不知道这个笼统的“优秀”是代表什么。

尤其对孩子,一个标准下的优秀,简直就是在扼杀天性和个性。可惜,在生活里没有多少人会不按统一标准来衡量自己孩子是否优秀。不是不想按照非标来评价,只是不敢,生怕脱离了统一标准的评价体系,似乎孩子不在那个评价体系里优秀,便是失败和无路可走。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秀,如果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秀,孩子不同于别人的特质得不到发展,别人谁会发现孩子的优秀潜质和特质给他信心的通行证呢?

以此类推,有些评价优秀的未必是人人认同的优秀。价值观这件事,一定有区别,不能强求和别人哪哪都保持一致。

用一个标准定义他人的成功和幸福,原本就是比较不现实的事情,所以不必去应和统一标定优秀。每年六月,都有不少孩子不能如愿考入自己想去的大学。但即使孩子高考失利,也未必就是不优秀,很多别的优秀路径依然在,只是要自己发现和坚持罢了。

春天里,在女儿家享受天伦。与一岁的小鱼一起玩积木时,我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告诉她如何如何。晚上,女儿悄悄对我说:其实不用具体教给她怎样玩儿,就让她按照自己的方式搭建,没有对和不对,她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式,开放思维。

嗯,我接受了这个建议,知道自己其实还有很多“标准化”思维方式需要突破。

事实上,生活和游戏一样,原本就不是一个模板,未必非要大家都规范一个方式。发散思维,多些奇葩的人和事,不禁锢自己和别人,生活才多元,大家也才可能实现更多属于自己的优秀。

特立独行的作家王小波有本著名的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其中同名的杂文写自己插队生活,也写活了那只聪明又狡黠的“猪兄”,读的时候总有会心一笑。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我理解,王小波其实是在写人要自由活着,而不是被设计的活着,要特立独行活出自己的优秀来。

我们在被设计的生活中生活得很习惯了,种种的设计也包括对于优秀的认识。其实,如果在一个诸多设计好的条条框框里评定优秀,大可不必那么在意,不能做王小波写的那样“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有些优秀,可以不进入自己的优秀认同体系,也可以用特立独行来寻觅自由的生活方式,以期对自己更多的释放和个性实现。

六月焦虑种种,要优秀要绩效要成绩。

于是很多人骂骂咧咧接受“996”或“007”,接受天天陪写作业,接受跑着送孩子接受多种培训。

其实,生活可以不如此,即使不那么“优秀”,生活照样可以优质。

祝您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