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林雨。

以前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因此自诩为"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节目主持人"。我这个主持人不怎么入流,我的节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因此20年就有很多文字堆积。整理了一些, 出版了《林雨语林( 左右卷)》,我就收官啦。但闲散了没几天,突然收到《新航空》和中国山东网的召唤,说要把《林雨一刻钟》在杂志和网站上同步开设专栏,有声的节目变成了融合文字与声音的世界,这使我受宠若惊又惴惴不安:高兴的是竟然变成了"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专栏写手,不安的是怕写不好有辱使命,人家不给发稿费呀。

好了,闲言碎语不要讲。2013年10月1日开始,《林雨一刻钟》,每月1日与您相约。希望得到大家的会心一笑、会意一瞥。

What if your parents were sick?

林雨

很多中年人尤其女性,经常一起吐槽自己的父母——

过度依赖孩子,两三个小时一个电话,无法正常上班和生活;把钱都买了保健品,怎么说也不听;病了以后不许请人看护,一定要子女亲历亲为才行……

诸如此类,老了的爸妈渐渐成为子女的心头之患:这里那里都会防不胜防地出点大大小小的问题,不是树叶般脆弱的身体出现小毛病大疾患,就是心理有隐患和问题,或者直接需要儿女亲自照顾。

前时朋友夫妇去江西老家,照顾年近九旬摔坏了腿的老妈。五十多岁的他们,一个在医院陪护,一个往返跑路,做饭送饭。累到一定程度,开始显现出管理能力来。看见姐姐每天愁三顿饭,他们就商量着做了一个每天的食谱,做个工作表,一切按部就班。说用工作程序管理爸妈生病才不会不慌乱,慌乱只会更累。

但不是所有人面对爸妈生病都能这样有条不紊不慌乱,尤其是一些突发病症急病大病。

爸妈生病了,可不是送杯水喝那么简单。尤其是成年人的父母大多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他们生病,儿女必须经历的是:1、为父母的痛而痛,并且很惧怕;2、为选择不同治疗方式纠结,为筹集浩大的医疗费用操心。看过电影《我不是药神》就知道,因病致贫不是一家两家会遇到的事,用不起药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际遇。选择正确的不过不失的治疗,是考验儿女智商的最大难题,运作好父母治疗的过程,找到好医院好医生,是表现儿女情商的最关键时刻;3、并非一天半日就痊愈的日夜陪护不停歇的劳累,有可能把自己压垮并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生命质量……

苦不堪言,不列举。每一个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

因而很自然,在父母生病时,痛恨医疗体制的弊端、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去学医、想即刻移民国外享受医疗福利、希望自己多兄妹、千方百计结识医生护士朋友、乱投医,轻信所有的偏方,因为几乎累到自己快失去判断力了。

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年轻人看见会不会吓到?

是的,现在的中年人基本是多子女,到了独生子女这一代,可能问题更多,虽然大家期冀着社会保障尽快好起来。但在目前,假如爸妈生病需要照顾,不能踌躇不能慌乱,唯有理智面对,迅速安排。实际上这是集中考验自己能力的时刻。

作为过来人,我经历了父母晚年罹患癌症和老年痴呆这两种最使儿女抓狂的疾病,经历了漫长的治疗陪护过程,很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像噩梦一样深埋在记忆里。

因而非常理智的建议是:父母如果需要长期陪护一定找外援。住院请陪护、在家请住家保姆,不商量。即使父母不愿意,骂你是不孝也要坚持。千万别为了父母暂时的不开心妥协,这个事情的妥协会带来无穷后患!体力精力达不到只是简单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问题是,很多照顾病患的事情如果亲人来做,会加倍增加心里的痛苦。带着情感的每一点付出都会更加身心俱疲。应该把所有自己做着会心疼的事都交给专业的人做,才不会自己先累垮。在一切安顿下来之后,只指挥安排运筹就行了,晚上不值班,白天不守候,保存精力体力去做更需要做的事情。

因为,老年父母的疾病不会是一次,也不会是几天,尤其慢性病会旷日持久。学会理智对待生病的爸妈,懂得应该如何为他们选择好的治疗方式和护理方法,然后逐渐找到和生病的父母相处的模式。

身边并不少见因父母生病自己抑郁的人,没有谁对谁错,父母和自己都没错,但相处方式一定是错的。有些父母如孩童般不依不饶,很闹人缠人和不明事理,非要孩子亲历亲为伺候自己,有些子女因此心力交瘁不能自拔。

在家属院,经常看到旧日同事去医院或者回来。说老父亲九十多岁了,老年痴呆住院三年了。自己能做到的就是每天送一到两餐饭,去看看陪护的情况。好在医院很近,一次耗时一小时。她说,爸爸已经不认识自己了,其实谁照顾都是一样的,但每天过去是保证照顾的质量和自己内心的平和。

这是对的。如果因为自己退休了,就全日制投身医院,估计不用多久她就会焦虑甚至抑郁。生病的父母需要新的相处模式来对应,和孝心无关,这是典型的“氧气面罩”方式:遇到事情自己先戴好氧气面罩,才有可能帮助别人。如果自己累到心力交瘁,提起照顾父母疾患就胆战心惊,哪里还有力气为他们找到最好的治疗护理方式呢?

事实上,对于年迈父母的疾患医疗和护理,应该未雨绸缪,早些找到方式。最好的自然是寻求医疗养老机构用钱来解决问题。

七八十岁的父母,早就没有儿女的年龄红利了。很多六十多岁甚至七十多岁的,自己是老年人的子女,还要轮流值班照顾八九十岁的父母,实在不堪重负。不是没有孝心,是自己力所不及,即使身体还行也不能长期身心俱疲。这样的情况下,基本的出路就是依靠医疗机构或者养老机构了。早些寻觅到好的养老机构,说服自己送父母去养老机构,不是什么不孝或者自私。不然要怎样?非要把自己拖垮才是好办法吗?

如果因为爸妈生病自己心理发生问题,一定早点找心理医生干预,吃药或者疏导。眼见着身边的朋友因为父母生病自己抑郁了,非常心疼。每个人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同,不是自己有错或者能力不够,一定是方法不对。

对于父母的生病,要自然放松地接受,明白一切都必须会来,并且时间地点疾患都是无法选择的。难过哀伤是一定的,但不能长久沉浸其中,不良情绪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疾患,面对沉疴老病,需要做的就是一件事一件事地解决问题。

假如爸妈病了,不仅要面对接受理智对待,不仅要借助外力外援,不仅要保重自己精力体力,还要哭,要找朋友吐槽讨教方法、寻求出口,包括看心理医生。

同时,对于父母身体的关心要从他们还没有病开始。每年都要细看他们的查体报告,初见端倪的问题及时解决,慢性病固定医生定期治疗,在了解的基础上,多掌握些基本的急救常识,知道他们平时吃什么药吃多少,应对突发的药放在什么地方,如何服用。这样即使突发症状,也不至于手忙脚乱,才有可能在第一时间救助他们。

有一年,我妈妈来我家住,以使得身心疲惫的姐姐休息一下。在妈妈随身的包里,姐姐写了满满两大张A4纸,题目是:《林雨须知》。然后逐一列清单,哪种药什么时候服用,服用多少,可能会发生的症状有哪些,遇到不同情况要如何处置……

那时我妈妈状态还不错,但我看出一身汗来。对比我姐,感觉自己差多了,为此汗颜。之后也渐渐有了类似的细致和经验。

多子女家庭照顾父母,虽然人手多,但每个孩子也都各有各的难处,有些为孩子带着孩子,或者自己和老伴也需要照顾,如果有长期照顾的父母,需要很好地调停调度,不然容易引发家庭矛盾。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现在很多“子”热衷于为自己的子带子,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看到身边很多比我年纪大的人还在照顾更老的父母,我有时很困惑:普遍的长寿带给自己和家人的到底是什么呢?长寿不好受地活着,并非是自己想要的晚年。

一起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发现不少人已经给自己购买了养老地产作为今后养老的居所,虽然费用不菲,但说这是保障,不能让独生的孩子重复现在自己照顾父母晚年的经历。

独生子女的父母这样做,基本开始脱离养儿防老的窠臼,大家普遍活得越来越明白了。

但在我们现在的环境里,照顾生病的爸妈还是跨不过去的槛,估计也没有人想逃脱这个责任。

假如爸妈生病了,很多需要面对的事情和人,更需要面对自己。不惊慌,不任性,不感情用事,理智面对。

爸妈生病,是认识生命阶段的必然经历,健全完备的生命观必修课。

祝愿爸妈都健康。祝愿爸妈的晚年好受好寿。

嗨,我是林雨。

以前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因此自诩为“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节目主持人”。

我这个主持人不怎么入流,我的节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因此20年就有很多文字堆积。整理了一些,出版了《林雨语林(左右卷)》,我就收官啦。

但闲散了没几天,突然收到《新航空》和中国山东网的召唤,说要把《林雨一刻钟》在网站和杂志上同步开设专栏,有声的节目变成了融合文字与声音的世界,这使我受宠若惊又惴惴不安:高兴的是竟然变成了“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专栏写手,不安的是怕写不好有辱使命,人家不给发稿费呀。

好了,闲言碎语不要讲。《林雨一刻钟》希望得到大家的会心一笑、会意一瞥。

祝各位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