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林雨。

以前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因此自诩为"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节目主持人"。我这个主持人不怎么入流,我的节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因此20年就有很多文字堆积。整理了一些, 出版了《林雨语林( 左右卷)》,我就收官啦。但闲散了没几天,突然收到《新航空》和中国山东网的召唤,说要把《林雨一刻钟》在杂志和网站上同步开设专栏,有声的节目变成了融合文字与声音的世界,这使我受宠若惊又惴惴不安:高兴的是竟然变成了"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专栏写手,不安的是怕写不好有辱使命,人家不给发稿费呀。

好了,闲言碎语不要讲。2013年10月1日开始,《林雨一刻钟》,每月1日与您相约。希望得到大家的会心一笑、会意一瞥。

如果大家都登机了,飞机还在不停广播某某乘客请马上登机什么的,心里就会明白飞机延误起飞是因为某乘客迟到了。

诸如此类的迟到,不仅破坏了原有的节奏和秩序,还是恼人和影响他人情绪的。或许在接下来的飞行中,飞机会追回因单个人迟到造成的短暂延误,但带给准时出发乘客的体验是延续的不悦。

因而乘机乘车不迟到是一个铁定原则,走遍天下不会更改的。

事实上,不迟到应该是生活中最宽泛的铁定原则,这里那里都不该迟到的。但不幸的是,这一原则的施行是困难的。即使在最不能迟到的各种工作中,人、制度、器具……都在与迟到不停搏斗着。

为了不迟到,几乎每个上班族都需要一款大声不停歇的闹钟,一遍遍无休止地把自己闹醒,然后不情愿地起床、跌跌撞撞奔去上班。

如果很幸福的是位爸爸、妈妈,那不迟到就不仅是自己了,确保孩子不迟到,需要做的是比孩子早起一个小时。这个生物钟的调整,有可能下半生也调不回来了。

我现在每天五点就醒来,想睡懒觉需要吃安眠药支持,就是早年上早班和安顿孩子上学养成的习惯。这个习惯的负面信息是:目前依然会做噩梦自己迟到了,直播。

因而看得出,不迟到是如何根深蒂固成为我们桎梏一般的规则,使我们必须遵守、不能违抗。

为了与人的好吃懒做不守时这一天性抗衡,对付迟到已经有很多智能方式。原先的手签到、人盯人早已废弃,打卡、指纹打卡、人脸打卡,再加上不同角度的摄像头,上班作息被严密地关照着,迟到是一个迅速的减法——减掉收入的一部分,缩小自己的升职空间,因而必须时时提醒自己不能迟到。

不仅是上班,所有的生活环节,几乎没有允许迟到、给迟到理由的。经常迟到不仅是个坏习惯,还会叠加到人的信用里,形成吊儿郎当说话不算话的印象。

为迟到买单,有各种方式,每一种都是减掉些什么。不迟到因此成为人的优质素质。不过,说了这么多似乎有点文不对题了,好像要只讲不迟到的大道理似的。

是的,由不迟到说起,是我们习惯把不迟到和不早退放在一起说,因为这是一个关联着的环节。遵守时间,不早不晚正正好。想到用“不晚退”来对应“不迟到”,是看到有消息说,为防止过劳,日本有些企业下班时用无人机巡视催促员工,还放着回家的音乐,请员工赶快离开办公室回家去。

我猜,这是被年轻人过劳危险吓的。企业不想为员工加班出意外负责任,保护自己也保护员工。

为了应付迟到,上班打卡普遍且严苛。但通常都是上班有要求,下班则没检查。或者,很多人加班成为自然,晚走几小时自己都感觉不是事儿了。虽然也会嘟嘟囔囔说点风凉话,为自己的加班抱怨,可实际上老板或者上级还是为加班的人加分的。没见到哪个机构说加班和晚退要扣奖金的。

严格地说,按时工作是一个必须的规定。不迟到严苛,不晚退也该遵守。固定的八小时工作,是劳动法规定的啊。

总是晚退,有员工能力和压力的原因,也有老板的原因吧?老板永远追求利益最大化,希望员工用最大的能量投入工作,每年年初各种指标会山一样压过来。在大数据时代,一切都是用数据衡量和显示的,工作因此变得更加只看结果不顾及过程。

不少岗位的不少人经常是八小时以后还在工作的,并且还有人把这样的阶段非正常状态变成了常态。这样也就更加需要不晚退的提醒了。

不迟到,不早退,也不晚退,按时正常上下班。尽管自主创业的人不少,但把上班当成事业的人依然不是最多的。最多是通过工作谋生同时实现自我,因而工作永远是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作为全部,不眠不休的工作,也只能是阶段性的,不能长久。长久必然会过劳,身体和心理都会出问题。很多年轻人频繁跳槽,有时并非薪酬过低,而经常的理由是环境过于压抑,无法达到老板的预期,心理承受不住。这其中一定会有经常加班晚退和考核指标的问题,也会有人文环境不够温暖抱团,企业文化狰狞的因素。

其实做大事,也都未必要过劳,非要每天干活十二小时或以上。看看那些成功者,也休假、也游历,还经常呈现多才多艺状态吸引眼神。难道真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吗?

当然,我们只看见成功人士的光环,没有绕过去看看他们成功背后的阴影。但我们自己应该尽可能减少阴影,不能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都搭去工作交给加班啊。

上班拼命干活,下班还为上班应酬,其实很病态,我自己也曾这样病态过了。转身看看,很多人依旧这样病态地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禁不住唏嘘。回想从前那些加班应酬,即使一点不做,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偏偏,身在其中时就不太自知。有些人陪酒把命几乎搭上,孰重孰轻,简直是本末倒置了。

把工作和生活分开,道理大家都明白的。可真的能掰饬开的人,微乎其微。进入工作旋转着的节奏之中,如同被惯性带着上了旋转的木马,高低起伏地行走,缺乏自己主导的力气,而是被整体裹挟着前行。尤其在一个上进的团队中,不能因自己的环节松散满盘皆输,于是就会非常在意工作的业绩和整体评价中自己的位置。

大家都能理解特定阶段为旗是夺的拼命,也能在自己业绩和实现自我中选择更多的付出,但一定是张弛有致的,一定尽可能不晚退的工作。不仅仅是遵守劳动规则到点就戛然而止,还会好好提高自己工作的效率和能力,尽可能在特定的时间做完必须的工作。不如此,即使天天不晚退也会因着一堆延误而不能松心地回家尽享天伦。

举重若轻,事半功倍,是有能力和理想的工作生活状态。如果一个人总是陷入工作里还有很多活儿狗撵一样地追着,不妨先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方法、时间管理、信息整合等等方面是否有待于改进?或者可以从最基本的事情开始,建立良好的秩序,然后在提高效率上有所突破。

没错,我们经常说:工作是做不完的,但自己的工作是一定要做完的。做完了,做好了,不晚退才有保证。工作能力,绝对不是天生的,也和读了多少年书有何种证书、学历,不完全成正比。工作能力,是一个人智商情商的总和与交叉,是经验阅历见识思维方式的不断表达。工作能力的明显区别,会把人很快地分出层级来。

但并不是说,层级越高加班和晚退也自然越多。适应一个层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晚退,做到不再晚退不再加班,大概也就是能力提高了,适应了这个层级的压力与节奏。

经常,会有晚退和加班的人骂上级,但较少会有因晚退和加班省思自己工作状态和能力的。如果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效率,晚退减少,心态也会随之平复很多。

每一种工作,都在强调管理。各种管理方式,都是从时间管理开始的。我们自己的管理也该从时间管理开始。

有些刚上学的孩子磨磨唧唧写作业,妈妈陪在一边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我说:规定每天的作业时间,过时不候。过了时间想写也不让写了。这就是教孩子管理时间。

如果有幸从小养成很好的时间管理能力,一般会管理好工作的时间安排,有效率。如果长大成人还不会管理时间,估计晚退的可能性比较大,慢慢熬吧,总有一天会知道不晚退有多幸福的。

反过来说,如果上级是个工作狂,自己晚退也需要别人晚退,先自认倒霉忍下去,实在忍不住也就能找到不忍的办法了。都懂的。

不迟到,不早退,也不晚退的上班,实际是一种淡定的人生态度。漫画家朱德庸在《关于上班这件事》里说“如果你拼命工作就会过劳死,如果你整天打混就会过穷死”。

不过劳,不过穷,不迟到,不晚退。抬眼望窗外,三月开始春意萌发,草长莺飞,早点干完活去户外,多少景致在候着我们。

祝您上班顺利,祝您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