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林雨。

以前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因此自诩为"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节目主持人"。我这个主持人不怎么入流,我的节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因此20年就有很多文字堆积。整理了一些, 出版了《林雨语林( 左右卷)》,我就收官啦。但闲散了没几天,突然收到《新航空》和中国山东网的召唤,说要把《林雨一刻钟》在杂志和网站上同步开设专栏,有声的节目变成了融合文字与声音的世界,这使我受宠若惊又惴惴不安:高兴的是竟然变成了"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专栏写手,不安的是怕写不好有辱使命,人家不给发稿费呀。

好了,闲言碎语不要讲。2013年10月1日开始,《林雨一刻钟》,每月1日与您相约。希望得到大家的会心一笑、会意一瞥。

还是酷暑的傍晚,散步回家。

过马路等红绿灯的时候,下了点小雨。一位推着轮椅的中年人没带雨具,就用手遮在坐轮椅的老人头上,试图挡住雨滴。虽然很枉然,但看出中年人的爱护。

这场景看得人心里有点酸,有点感触。我说:这一定是儿子不是钟点工。那中年人听见,笑一笑说:是啊。推着老爸出来散散心。

我回头问老伴:你想活多少岁?

他说:多少岁也不想这样活着,给别人添麻烦,但那是自己不能决定的啊。

这老家伙,看起来心里想的和我一样。

目前的老家伙们,整体给人感觉不错。游走于大街小巷的他们,各个生龙活虎都很精神。人生七十古来稀,都是过去的说法了。现在七八十岁的人,满大街都是。并且人老心不老,还参加各种选秀,积极的养生保健,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

有时在公交车上,上来位腿脚利索挺精神的老头或老太太,打卡时播报“免费卡,请出示”,我就想:嗯,是挺值得怀疑的,哪有那么老啊?

传说中,现在老年大学一位难求,为了学习老家伙们半夜去排队报名。这爱学习的劲头堪比国考公务员。

或许,这个航班上就会有一个老年人为主的旅游团,说话声音很大,毫无禁忌地倚老卖老,充满生命的活力,似乎天下是他们的。

但这不是老年人生存的全部。七八十岁还能出来活蹦乱跳的,只是不到一半的人。很多长寿不好受的老年人,境况并不好,他们子女负担也很重。

我同事中很多人常年奔走在父母家和医院之间,很疲惫很无奈。而早些年,我也曾如此奔波劳碌照顾父母。

“孝心”这两个字在今天,承载了比以往更多的内容。不仅是经济的赡养,还有独生子女无可替代的陪伴以及几乎失去自己生活的身心付出。中年人每逢说到这些事,会交流自己的赡养经验,说自己父母八十、九十甚至百岁时,并非都是喜悦和自豪,经常苦笑中透着艰辛和疲惫。

家有长寿老人,真的是喜忧参半的事情。

因此带着疾病、常年需要子女照顾的长寿,老年人自己感觉是不幸福、不忍心的。很多老年人并不想既给子女增加沉重负担又自己身心不舒适地活很久。年龄稍长的人在一起说话,都会说到这个话题。

有一次遇到一位师长,年近九旬,耳背,大声嚷嚷着对我说:活够了啊!两个儿子快被我拖垮了。是啊,父母九十高龄,子女也都六七十岁了,初级老年人照顾资深老年人,家里很难是一派祥和,而会经常鸡飞蛋打不消停。尤其现在社会养老机制不健全的状态下,单纯的强调长寿而没有长寿人细密的从起居到医疗的生存保障,其实追求长寿是社会和个人都很矛盾纠结的事。

长寿不好受,不仅是老年人身体的问题,还有很多具体生存状态的不如意:子女不赡养、自己没能力、无人陪护或生人陪护、因病致贫……更不用说无法忍受丧偶后独守空房的孤独。

因为长寿,空巢独居老人自然越来越多。一方离世,另一方可能会一个人生活十年二十年。对于一辈子有伴侣且情感平静的人来说,这是直接影响生活质地的。很多老年人重组家庭,求个伴儿一起生活。但随之而来的子女态度、财产分割、疾病照顾、情感交流等诸多问题,都会直接渗入家庭,老年人的日子因此而不静心。

周围不少重组家庭,一方老年人疾病缠身时,另一方的子女会把自己的老人接回家独自赡养,生怕自家老人受累或者给对方子女添麻烦。不管是怎样的出发点,这样的结局都有点不如人意,使人感觉晚景凄凉。但现实如此,谁又有能力摧枯拉朽改变晚年的命运呢?

从前的人生观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个观念现在很多明智的老年人并不接受,老年人中悄然发生着生命观的变化。

前时,老友在国外打电话,泛泛聊天时她突然说:我们这里通过法案同意安乐死了!我说,真好,以后可以去你那里做了结。我们一起大笑,是的,不用讳忌谈生死谈后事。

这是生命的必然,谁也不能逃避,谁也不用逃避。对于临终这件事,也和生活中其他事情一样该有备无患,早些把后来的事情搞搞清楚,分割好财产,安排好琐事,写好遗嘱。免得扔下一地鸡毛给后人,家人翻箱倒柜挖地三尺找现金和存款,这是一件多麻烦的事情啊。

至于想活多少岁,自己的确是不做主的。

对于照顾过父母晚年生活,眼见着亲人疾患不能自理,逐渐失去生存尊严的我来说,惟一的期望是要体面地活着,而并不在乎长短。具体来说就是:不给孩子增加负担,能自食其力,身体也说得过去地活着,而不是植物人那样或者家人付出全部只为了我的一口气那样活着。

想这样活着,需要很早就做盘算。中年开始对自己身体健康状态的关注和管理,是件刻不容缓的事,不能每次都酒足饭饱再口是心非地说:明天开始我要减肥啦。而应该很早就预防那些这高那高的慢性病。虽说人最后都是被疾病所击倒,但很多疾患猝不及防,另一些是可控制和可预防的,并且现在干预的方式也多,早期的小毛病都能通过非医疗的手段遏制。十年前,一位医生对我说:你要是减去5公斤,身体会好很多。那时到现在,我体重减轻了5公斤还多,果然身体比那时好很多。这就给好受地变老和安度晚年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说心里话,面对越来越好的生活,大家还是希望多活些时日,享受以前未曾见过的生活。看到那些七八十岁还世界各地游历的人,猜想:大概除了他们的长寿基因较强之外,平素里生命能量的储备也是充足的,不然何以能飞机、游轮、火车、汽车的折腾呢?

一个人的生命观不是进入老年才形成的,而是在岁月的一天天磨砺中逐渐坚定和固化起来的。很多的程序其实早就该在心里建档,包括:1、进入老年前的各项准备,资金的保险的医疗的养老方式的;2、面对变老的各种心理和事务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老年岁月,如何适应老年的各种状态,具体选择居家或社会养老方式;3、提前安排好家里的房产、资金、字画等贵重物品的归属。尤其重组家庭,不能把问题拖到自己没有能力处理了,交给子女一团乱麻。

把身后事早早理清再去进入老年,无事一身轻的感觉,看起来似乎和活多少岁无关,但真的进入晚年才发现:有些事情是老年人智力和体能都无力处理的。真的应该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做好一切安排。且不说人生无常,谁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即使活到百岁,家里的事情没有处理妥帖,自己又无能为力,晚年有忧,那样的日子会很纠结的。

大家想要的晚年生活,是长寿加好受。不仅是身体上的疾患可控,还有心理精神的愉悦。而这些要求的达成并非易事,有时是子女和家庭力所不能及的。

事实上,晚年的生命质量与社会保障体系关联密切。面对不断变老的人群需要的各种服务,社会整体的准备显然不足。没有足够的养老机构和专业人员,对于老年人需要的定制服务不能达标,投入养老的资金人力都很不够。

人类的生命科学步步为营地对于生命密码进行解码,影响人类健康和寿命的原因,一点点的在清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想活多久和活多久成为可以设定的目标。

但这样的状态其实是很遥远的一个理想。目前的现实是,想活多久自己说了也不算。基本上大家的态度都是:活到哪里是哪里吧。

如果说对于长寿还有什么期许的话,惟一的愿望是:老伴比我年长,想要多陪他几年。

仅此。

祝您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