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林雨。

以前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因此自诩为"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节目主持人"。我这个主持人不怎么入流,我的节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因此20年就有很多文字堆积。整理了一些, 出版了《林雨语林( 左右卷)》,我就收官啦。但闲散了没几天,突然收到《新航空》和中国山东网的召唤,说要把《林雨一刻钟》在杂志和网站上同步开设专栏,有声的节目变成了融合文字与声音的世界,这使我受宠若惊又惴惴不安:高兴的是竟然变成了"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专栏写手,不安的是怕写不好有辱使命,人家不给发稿费呀。

好了,闲言碎语不要讲。2013年10月1日开始,《林雨一刻钟》,每月1日与您相约。希望得到大家的会心一笑、会意一瞥。

秋冬交汇的时节,景色依旧宜人。但不觉间有些肃杀之气弥漫。渐渐带来冬天的意味,金秋就隐退了。

季候的肃杀是自然界的戾气,应季而来。人世间的戾气不分季候,随时发散,或许今早或者昨晚你我他就有遇到。

一件事,一句话,一个眼神或表情,都有可能引发戾气发作。并且很经常,几乎人人都能遇到,一点不陌生。

戾气,就像日子里的导火索一样经常出现,并且我们原本没有戾气的人随时可能被引爆。说明我们的基因里都有戾气的存在,所以戾气的被引爆性这么强:是啊,谁不会不讲理或随便发个脾气出口恶气啊。

“戾气”,这两个字,原来意思有点杀气,后来用多了,泛指一些恶意和肆意的发作。杀气没那么重了,但戾气依然在不知不觉中伤害我们的尊严、破坏我们的好心情、击打我们的友善。

权力和戾气关系密切,大家都懂的。

早上起来赶集,还不到收市时间,管理人员就来了,挨着摊子走一遍,说“收了收了”,虽然是命令而不是协商,但口气比以前客气多了。以前常见到踢翻小摊儿什么的,那不是职业管理而是职业戾气啦。职业戾气的养成很简单,但祛除时却难度极大。有些职业中的人,即使退休回家成为普通老头老太太了,说话的语式方式、待人接物的方法,依然流露出不可掩饰的戾气,压人、伤人都在无意中。看来权力附着的戾气是个社会问题。

并且很多职业戾气确实是不自觉的,存在使然。

以前曾对在管理部门工作的亲戚说:你对老百姓好点,小地方谁都认识谁,不用颐指气使地说话,戾气重了,人整个都不好啊。他满口应承,说:是是是。我心里明白,不会那样的。但后来发现他看人的眼神都变了,挺严厉甚至敌意,感觉这个职业戾气是不好克服的。

反省我们自己,多多少少都有戾气,经常会表现出心理的不平衡和不成熟,也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情和修养的缺失。

遭遇堵车的路怒戾气,等待和排队的戾气,和孩子无法沟通交流的戾气,职场业绩不达标的戾气,办公室政治争斗的戾气,夫妻间鸡零狗碎的戾气……很多戾气很普遍地渗透生活,除了引发即刻的矛盾,也透视出很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戾气,尤其社会生活普遍的戾气,是最可怕的。不仅是个人不舒适的体验与遭遇,还形成整个社会不友善和恶意横行。

有些事,原本是很简单的道歉和微笑就能和解和见谅的,一旦掺进戾气就可能升级成为矛盾甚至恶意事件。街头常见的开车小事故,原本是保险公司处理了之,但遭遇戾气之人,非要指着鼻子质问你“会不会开车”,还接着恶语相向,心理情绪的损失一定会大大超过修车的费用。

遇到戾气十足的人和事,无处说理心里会窝囊很久,并且戾气传染飞速,和动辄戾气的人一起,感染得很快。有一次和几个戾气之人一起工作,结束之后发现自己说话的声音高昂,随时都能和人吵起来似的。多年养成的轻言慢语居然被戾气附身几天之内就消散殆尽。这有多吓人啊,糟糕的是一旦戾气附身,很难驱逐,不好改正。俗话常说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一旦戾气附身,就会看着什么都不顺眼不对头,恨不得见到一块石头也要踢上一脚,出出心里的恶气。而心里的恶气可能正是肆意泛滥的戾气,并非什么有道理的气。那时最好停下来,想点办法调整自己,不能任凭戾气滋生和蔓延。以前遇到特别不开心的事情,戾气升起来时,不会马上买菜回家做饭,而会找人聊天倾诉或者读点开心的书,平缓情绪和心态。不然带着戾气见家人,随时会因一点小事莫名其妙地爆发。家人倒霉,自己还懊悔好几天,因此非常痛恨别人和自己的戾气。

至于行业戾气,除了职业规范操守之外,还是该强调个人的素质养成。被行业权力弄得找不到北,其实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悲哀。有些事情,即使没有行业统一的约束纪律,也不能太过放肆,随意滥用手中的权力。因为面对的是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人,每个人都是高贵不可侵犯的,用公权力形成的戾气伤害个人,不仅不公道,也很不人道。

有些权力行业提出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接待大家,其实大家根本没有这样的奢求,只是要求基本权利和人格得到尊重体现就足够了。出门办事或者遇到行业查询,只是简单希望和气平等,或者按照行业写在墙上的规范行事就足够了。可惜,不遭遇戾气,不被戾气所伤,有时并不容易。

但生活各个角落的戾气不独是行业戾气,很多戾气无行业背景,只是私人的气焰。在公共场所,在办公室,在家里,都有戾气发生。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但夹杂了戾气,人就不会好好说话了。非得在和平时期搞出点人仰马翻不可,把好端端的祥和破坏殆尽,还把周围的人和自己都气得失去正常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尤其公共空间的戾气,有时会因一个人影响到一群人。这样的例子飞机上就发生过。对于责任者,不是简单的个人素质不高就能带过去的,必要时会诉诸法律。还有很多路怒症引发的拳脚相加,也都会由交警升级到刑警。收敛戾气,对于个人安全生活是很基本的要求。不能随心所欲地散发戾气,不然自己也会被戾气所扰所击打。

戾气这东西,真的很不是东西。虽然这些年,很多戾气因行业规范和个人素养提升而得到有效的遏制,但我们个人的脾气却并没有普遍变得温和谦让。甚至很多逼人让座的老年人,都是戾气缠身,动辄倚老卖老,指责别人。

因此怪罪别人的戾气之前,先查点自己心里和表象中的戾气。因为有时过分怪罪这个那个、这样那样,其实也是戾气。有戾气时,看什么都不顺眼,不顺眼的事情又都不能好好地通过正常路径去沟通和解决,戾气就不知不觉在一个人的身上住下来,时常出来兴风作浪,自己不安宁别人不舒适。

我的戾气也并没有因为年纪渐长而消失消解。集中体现在路怒症和排队急躁症。和很多副驾驶一样,会经常责怪驾驶人的选择,也会在心里骂别人“会开车吗”?对于那些厚脸皮的插队车,总有下去踹上一脚解解气的冲动。而排队时对于插队的深恶痛绝会引发很久不散的戾气,感觉时间被无限拉长,左顾右盼坐立不安。

其实,看起来很有道理怪罪别人的这些急躁和怒气,都是自己的戾气,是素养的问题,目前都在努力克服中。遇到可能排队的事情,想想国外机场和购物中心的长队以及那些排队的人不慌不忙的样子,于是拿出带着的书读几页,安定心情,减躁除戾,已经初见成效了。

除此之外别的戾气在逐年递减,但仍然会偶尔发一次飚,有时是环境所引起的,实在看不下去的事情,路见不平一声吼,自己感觉挺痛快的。其实不这样发作,事情可能解决得更好更快。足以说明修炼不够,不能静心屏气、安之如素。

戾气的发作,深究都是有原因的。有些恶性事件的起因,可能很微不足道。但加进了不可遏制的戾气作祟,就会矛盾不断升级,直至个人情绪的失控和整个局面的失控。

原则上说,万事都有合理解决的途径,用不着戾气出面,问题都能很好处理。有戾气在,简单容易的事情反而会变得复杂了。因此遇事克服戾气是很强的自控力,也是一个人驾驭自己玩转世界的基本能力。没有戾气或少戾气的人,会与世界与人很和谐地相处,可能更多左右逢源,成功的几率普遍提高。

而戾气附身,戾气不断,以戾气制人,是无能也。

这么想想,很多事情会想通,有时就会自然平静下来。

去戾气,增和气,心平气顺。

祝您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