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林雨。

以前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因此自诩为"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节目主持人"。我这个主持人不怎么入流,我的节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因此20年就有很多文字堆积。整理了一些, 出版了《林雨语林( 左右卷)》,我就收官啦。但闲散了没几天,突然收到《新航空》和中国山东网的召唤,说要把《林雨一刻钟》在杂志和网站上同步开设专栏,有声的节目变成了融合文字与声音的世界,这使我受宠若惊又惴惴不安:高兴的是竟然变成了"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专栏写手,不安的是怕写不好有辱使命,人家不给发稿费呀。

好了,闲言碎语不要讲。2013年10月1日开始,《林雨一刻钟》,每月1日与您相约。希望得到大家的会心一笑、会意一瞥。

登机落座,安定下来了。空姐会提醒大家:关闭手机,保持安静,等候起飞。

但机舱内还会嘈杂,尤其遇到熟人一起或者有旅游团,那就比较难以安静。多数人讲话的声音都有点大,而所有带着我们行走的交通工具,空间都相对狭小,因此会放大讲话的声音,感觉很多人不是说话,而是在喊,甚至在吼。

是的,说话基本靠吼。

这是我们经常的说话状态。

全民大声讲话已成顽疾,因为大家不以为然。南方北方国内国外,大声讲话的人占80%或以上,我们自己也在其列。

以前以为山东人豪爽嗓门大,讲话声音大是独有特色,但出门时偶遇一团外地游客,在飞机上不停搭讪聊天两小时,彻底认识“说话基本靠吼”的全民性,也彻底推翻山东人讲话大声称雄的概念。后来遇到北京人、上海人、江苏人、广东人、河南人还有香港人,其实大家都大差不差地使用过大的音量和分贝。如果有一些东北人同行,耳朵的感觉可能更加强烈,因为他们说话音量大,口音也特点鲜明。

这样举例一点地域歧视也没有。说“基本靠吼”,还是有不基本的。哪里人说话轻声细语的都有,什么口音都能轻柔温润。那些吼,是因为大家都吼得习惯使然,也是我们的素养教育、全民自我养成还没有达到比较一致水准的表象。

其实,生活里的说话,偶尔因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变化引起的大叫大吼谁都会有,但经常的嚷嚷就不该有,大声说话的人太多,有意识改变的太少。

这个问题就和随地吐痰一样,谁都知道不应该,却不知道应该由谁治理,最后只能慢慢等着,等候全民的觉醒和自觉。

说话最初是作为一种能力,和咿呀学语、直立行走一样,是人之初的两大技能。几个月会说几句话,都是家长最能炫耀的。尤其现在,教孩子说中文还不够,大人还要带着孩子辛苦地跑来跑去学习说英语,使语言这个能力加强再加强。这样不仅仅是表词达意,还有很实际甚至功利的目的,提高社会适应力,增加个人的魅力。

是的,作为一种能力、教养和素质,说话是非重视不可的。

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一直被追捧,是非常好看有意思的电影。故事源于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真实故事。这位口吃的国王,在战胜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的顽疾之后,终于在1939年英法对德宣战之后响亮地向全体国民发表了著名的圣诞演讲,鼓励国民奋勇保卫国家。乔治六世这次著名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抗击希特勒的斗志,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国王、政治家、领导者需要用语言表达自己、激励大众,我们普通人也一样需要拥有说话的能力和魅力。可惜的是,很多人苦练演讲和朗诵,却没有很多人在控制音量、美化音色上下太多功夫。事实上,说话是一种形象,和容貌服饰的形象作用相同,有时可能会更起作用。

人的魅力之一是语言,言辞的使用是基本,声音的音色是基本,语气表达是基本,音量控制是基本的基本。

“有理不在声高”,是一句关于说话音量的老话。轻言慢语,正确使用自己的声音音量是风度或者特质,也可以是能力。有时参加某个活动,遇到扩音器不好或者场地不安静,惟一的办法是讲话前先不讲话,等候大家静下来,然后再娓娓道来,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看到现场不安静、扩音器不理想就慌张地选用“吼”的音量,估计会空耗很多力气,效果则事倍功半。

控制自己说话的音量,演练自己说话的音色,应该是很多非专业人士的必修课。经常被人“嘘嘘”放低声音,并不是什么好的感受,但经常去“嘘嘘”别人不要大声,也不是什么好的感觉。对于分贝的控制是环保的监测,范围只限于城市环境噪声,而没有把嘈杂的人声加入,如果用规定来纠正我们“说话基本靠吼”的声音污染,很多场合很多人都不会达标。

可惜的是,我们的环保还顾不上说话基本靠吼的治理,光是日常的空气和食品这些大事就够他们忙活的了。或者这也不该是环保来治理的,说话既然是由每一个人来掌控,每一个人好好掌控自己的音色和音量就是了。不过,目前这个要求不知道由谁来督促完成,而我们生活中事关素质的事情,最后总是需要出台规定性标准才行。比如不要毁损文物和公物,不要占用应急车道等等,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最后一定是网络讨伐加上某个经济制裁或者临时法规来应对。仅靠并不到位的素质教育来提高素质,看来是不怎么有效和靠谱的。

从道理上说,这似乎是一件可以慢慢来的事情,毕竟说话基本靠吼并不是什么误国殃民的事,影响不到GDP或者个人收入,无非是看起来声嘶力竭,听起来鼓噪嘈杂罢了,和很多急需解决的大事相比不重要。大概正是这样的思路,使我们多少年来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一部分先富起来或者暴富起来的族群,有钱任性的表象之一是财大气粗、财大声更大。这当然不讨喜,谁会喜欢大声呼来喝去的人颐指气使呢?当然,一般人也不会喜欢如入无人之境的谈天说地。

在公共空间,说话基本靠吼的时代不应该是现在进行时,而应该早点成为过去时。这是一件挺重要的事情,即使没有人出面来干涉和规定,我们自己也应该超前一步认识,早于别人改变自己。

在家里,更不需要说话基本靠吼。家里的很多话是不宜大声说的,夫妻、亲子之间,哪里容得了大声说话和交流?家长里短的娓娓道来中含有太多的情感信息。一句同样的话,放大了音量与轻声款语讲出来,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孩子在非常小的时候就能感觉出这种区别来,有时对于成人间大声说话和吼着说话,小孩子会害怕,会受惊吓,会因此哭起来。不过,如果孩子从小在“说话基本靠吼”的环境中逐渐适应了,以后一定也很自然地成为“吼家”,用奇大无比的声音讲话,不仅不自觉,还感觉非常自然正常呢。

作为顽疾,大家都知道说话基本靠吼与随地吐痰最难治理,或者说这两项只是说说,没有什么措施和办法治理。比如我们乘坐的飞机火车上,如果有两位大声聊天如入无人之境,谁来提醒他们?怎样制止他们呢?

有一次在一间书吧,一位妈妈和孩子大声吵架,工作人员过去请他们小声点,那妈妈竟然把孩子推过去说:你替我教训他,打他!在座的人侧目不言,只有很多不满、很多无奈。

很多不管不顾似乎很自我很无所顾忌,但其实是在自毁形象。不知道这一点的人,有些是假装不知道,不会因为知道而改变;而知道这一点的人,都已经小声再小声了。

不知道这一点的或者假装不知道这一点的人,谁来告诉他们呢?通过怎样的形式来告诉他们呢?告诉的途径很多,但最终还是需要自我觉悟和自我管理。

随时随刻,提醒自己小声再小声,告诉孩子小声再小声,示意同伴小声再小声。尤其在公共空间,尤其在人多嘈杂的地方,如果大家都嫌吵,只能用自己的小声说话或者闭口不言来减噪,那样可能我们希望的安静才会到来。

告诉你一个关于说话的秘密:其实小声可能一样听得清楚。或者,很多话小声比大声的穿透力更强,到达率更高,语言更迷人。

关于这一点,空姐们时时都在示范,她们因着自己的低声细语、柔声软语而魅力十足。

没有吼也能征服很多人。

祝各位旅途安静,祝各位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