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林雨。

以前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因此自诩为"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节目主持人"。我这个主持人不怎么入流,我的节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因此20年就有很多文字堆积。整理了一些, 出版了《林雨语林( 左右卷)》,我就收官啦。但闲散了没几天,突然收到《新航空》和中国山东网的召唤,说要把《林雨一刻钟》在杂志和网站上同步开设专栏,有声的节目变成了融合文字与声音的世界,这使我受宠若惊又惴惴不安:高兴的是竟然变成了"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专栏写手,不安的是怕写不好有辱使命,人家不给发稿费呀。

好了,闲言碎语不要讲。2013年10月1日开始,《林雨一刻钟》,每月1日与您相约。希望得到大家的会心一笑、会意一瞥。

  如果是好友一起出门游历、休假,大家会聊些什么?

  通常,最好的朋友是谈家常话的。因此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专门说家常话的小圈子。

  聚在一起说的话题一般先是孩子:孩子上幼儿园了,孩子高考了,孩子结婚了,孩子有孩子了。然后是长辈:妈妈开始糊涂了,爸爸需要照顾了,哪一位老人离世了。再就是家庭的矛盾和问题:媳妇不懂事,女儿不听话,老公有外遇,老婆发脾气,和公公婆婆住得喘不过气来,给儿子看孩子还不落好。

  所有的话题都是关于最平俗的日子的。

  那时候会突然意识到:看起来都很平静镇定的人,有些尽管身居高位或者学富五车,其实生活中都有很多烦恼和纠结,甚至许多人的日子简直就是一团乱麻,难以厘清。

  于是在心里慨叹: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从年轻人开始悉数,很多难念的经始于成年。

  多数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基本是:钱不多,但需要很多;工作很一般,前途却渺茫;身体很累,可心里挺空。

  如果家里的条件还好,大家庭的父母就会想着怎么尽可能多地腾挪出点银子,帮着孩子成家立业,让他们顺利度过生存难关。这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亲子关系,任谁说父母这么做不对都没有用。因为中国的父母少有不会在经济上资助孩子的,如果用别国的经验来说服,几乎做父母的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这一辈子不就是为孩子活着吗?

  话是这么说,却经常心口不一。帮助孩子买房子的、看孩子的、住在一起的,十有八九会怨声载道,经常委屈得满眼是泪、满心是伤,或者说累到浑身是病。遇到一些老友,家常话才开始就会进入诉苦阶段:总是付出和得到不相符,总是孩子无法理解老人,总是感觉自己很失落。

  普遍来看,小家庭的小日子都不是很好过。可年轻人还是有信心过好的。有几十万贷款不会放在心上,因此小家庭的甜蜜不会因为房贷或者车贷而受到影响。不过,小家庭的小日子会因为小孩子的到来而出现一地鸡毛的狼狈。虽然之前看过各种秘籍,也请了高薪的月嫂,但是面对一个活生生不断有需求的小生命,多数小家庭不知道怎么来养孩子。这时日后一定有怨言,但当时奋不顾身的父母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许多小家庭虽然从心里不想接受大家庭,说是无私,其实是需要回报的援助,想独立自立也想过自己的生活,可面对现实的人手不够财力不足,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不想父母过多介入自己的小家庭,在无助面前只能无奈接受。

  于是矛盾开始了。

  表现这一类矛盾的影视作品,近几年很多。不同年龄的人或者坐在电视机前一集集地看,或者在网上集中浏览,感觉许多场景和情节简直就是自己家事情的翻版——婆媳之战、两地分居引起的纷争、两个妈妈抢夺第三代的看护权、房产归属、养老困局、情感争宠……

  诸如此类每天都会发生的家长里短,经过剧作家的渲染凝练,就变成很典型尖锐的家庭矛盾,把家家难念的经给放大了。

  那些还没有进入小家庭的人,因此会忧心忡忡:女孩子担心那个将来成为自己婆婆的人是否会干涉和影响自己的生活,男孩子则会对于择偶的很多条件产生新的标准。谁都会害怕不门当户对的婚姻,凤凰男和孔雀女的小问题演化成大家庭和小家庭的矛盾,害怕婚姻的稳固会受到父母和他们家庭的危及。

  还有财产。不说富豪们的财产之争,就连老百姓家里也开始为父母留下的房子和存折对簿公堂了,更不用说那些比较诡异的小三侵占房产和保姆接受馈赠的财产问题了,还有家庭的稳固、情感的保鲜、忠诚度的维系……当然,还有重大的子女教育选择,其难度堪比考研考公务员。

  这只是生活的一个群体,远没有涉及到更加普遍的工作压力、中年危机、农民工生存以及我们普遍遭遇的医疗、养老等等问题。如果把家家遇到的问题一一排列,真的有罄竹难书之感。只能一声叹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大文豪托尔斯泰在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篇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现实生活不如人意。不管幸福的家庭还是不幸的家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都是必然。并且很多事情的遭遇是必然,一声叹息之后必须事在人为,家庭成员一起来共同面对和与命运抗争。

  当命运把一些问题抛到我们面前时,不同的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差别很大。有些人会放大问题,把自己和家人的心情始终搞得很紧张很恶劣,另一些则会用比较理性的态度对待和处理问题。一般来说,理性面对生活问题的人,顺势而为、转危为安、变忧愁为欣喜的可能比较大。

  家家难念的经有相同有不同,面对生活的态度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整天牢骚满腹感觉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的人,未必是经历过比别人多很多不幸的人,只可能是心智不够成熟心态不够豁达性情不够灵活方法不够变通的人,而用积极的方式和动力解决问题的人,生活会不一样。

  用一本书来做提示,《我们仨》是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所著。之前,她的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分别在1997年和1998年离世。2003年,92岁的杨绛出版了《我们仨》,非常平淡和平静地记述了他们家63年风雨同舟生活中的点滴。

  读过这本书的人,心里都会犹如打翻了五味瓶,有百味俱全的慨叹。63年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动荡飘摇、不公待遇和生离死别都被轻轻带过,反而叙写最多的是共享的每一次小小的天伦之乐,还有他们仨内心深处那种高度的默契与相知,仿佛他们共同经历的63年原本就只有快乐和平静。任何的艰难困苦和命运多舛,都不会影响他们仨享受生命与共同生活的快乐。

  那时的感觉是:他们仨所放大的是小快乐,而缩小和无视的是大困苦。但这样的缩放之间,尽显人生态度,其高度难有人能企及。

  现在,又是12年过去,杨绛先生如同文曲星下凡,依然淡定地生活着、写作着。时间和磨难对于她对于我们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她对于时间和磨难的态度。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命运不会把幸福都给一个人,也不会使磨难永久停留。所有难念的经,当时都很难。有时甚至会感觉没有出路和办法。可好好把这些艰难困苦的经念过之后,有些难经变成了好经,甚至成为生命中值得回忆的幸福。

  有时当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回忆起自己拉着小车去买蜂窝煤过冬取暖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一点怨气和畏难,反而感觉那是很温暖的记忆。而当时,哪一家人都要为买煤排队、拉煤借车和煤不够烧而忧愁和为难。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的难,是普遍的、暂时的、一过性的;有的难,是值得的、必须的、不可躲避的;还有的难,真的感觉很难过去,但最终也会过去。

  年轻时,怕父母离开我们,但最终父母不在了,我们成为孩子的父母。孩子们又在重复我们从前的感觉,需要经历我们经历过的那些不堪回首。而面对老龄社会,我们应该想到做到的是:有尊严地度过晚年,减少孩子的负担和生活难度系数。

  每天的滚滚车流中,都是年轻人拥挤的身影。他们面临太多我们没有经历过的工作压力和生活挑战。生活变得更加多元,选择更加多元,因此取舍不简单。做一个怎样的人,有时并不明白。人云亦云间,很多岁月和磨难就过去了。很多难念的经,有时是可以因选择的不同而不必去念的。安全与无恙,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因此,坚定选择自己的生活与路径,可以有效躲避艰险和磨难。

  如果在自己很倒霉的时候看到路人甲乙笑容满面面带桃花,不必懊恼: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每家的日子都不简单。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祝各位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