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林雨。

以前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因此自诩为"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节目主持人"。我这个主持人不怎么入流,我的节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因此20年就有很多文字堆积。整理了一些, 出版了《林雨语林( 左右卷)》,我就收官啦。但闲散了没几天,突然收到《新航空》和中国山东网的召唤,说要把《林雨一刻钟》在杂志和网站上同步开设专栏,有声的节目变成了融合文字与声音的世界,这使我受宠若惊又惴惴不安:高兴的是竟然变成了"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专栏写手,不安的是怕写不好有辱使命,人家不给发稿费呀。

好了,闲言碎语不要讲。2013年10月1日开始,《林雨一刻钟》,每月1日与您相约。希望得到大家的会心一笑、会意一瞥。

  不管您选择出门过春节还是留守在家,今年春节我们一起遭遇送礼难题。

  商务往来、甲方乙方、合作伙伴……早前的送礼规则今年不能再用,但又不能不有所表示,那样不仅显得不懂事还会误事。毕竟,我们是在“有礼”中浸润了那么久,毕竟大家对于“有礼”还是挺在乎的。

  但重要归重要,很多礼今年一定不能送。哪些不能送,其实大家都懂的。都不送都不要,厘清社会风气何乐而不为?可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在有些人眼里,不送礼,似乎就没关系了;不喝酒,似乎就不会说话了。这个现实不是一天形成的,因此今年遭遇的送礼难题,其实受影响的范围还是挺大的。

  但正常的礼尚往来依旧,有些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名目更加繁多。愈演愈烈的各种送礼由生活的点缀变成了负担,对于生活的影响有点颠覆,甚至会使一些人经济上难以承受,感觉上很不愉悦,幸福指数都降低了。因此,送礼不仅成为商家交往的难题,也延展到私人生活。送礼难题,需要破解。

  跳过公务商务送礼,只针对私人的礼尚往来。送不送?什么时候送?给谁送?怎么送?

  基于情感的送礼,表达的是或感激或喜爱或敬重或尽孝或牵挂或报答或回馈或分享。此时,礼品的价值已经不很重要,重要的是礼品中所体现的贴心。

  一个会把礼品送到人心里的人,必定心思细密,也必定是有诚意来表达和加深情感的人。

  节日里,老友相互问候,会看到不少妈妈扯着自己的毛衣或外套说:这是女儿给买的,这是儿媳给买的,也会有年轻的女孩子指着漂亮的耳钉告诉大家:看,我妈的眼光多好!

  亲人朋友间用心送礼的人挺多。不管礼物的价值几多,表示心意是最主要的。但还是有很多人,有诚意有情感,可送出的礼物却不被喜欢和记住。因此把合适的东西送给合适的人,用心表意,而不是随便把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的一堆盒子简单送去,是送礼的秘诀之一。

  我有一位会挑选茶叶的朋友,每年给我茶都会说:这茶不要给别人,留着自己喝啊。果然,他买的茶不贵,但都是好茶。于是,我会在每盒茶叶上标明日期,自己饮用。

  同时我就知道了送礼的秘诀之二:好礼品不都是贵的,只是对的。

  其实这还是第一条的扩展版,但包括独特和个性的选择会使人记住和喜欢这一件礼品。

  有一次,我在超市发现了一款自发电的小手电打折,一下买了好几个回家,然后分送好多朋友,让大家放在包里备用。过了很久,我在一个女孩子的车上看到了那种手电,很惊异。她说:你不是告诉我这只手电可以用来应急吗?放在车上可好用了。

  其实类似的小礼品有很多可选,尤其在网络购物中。可以在最低折扣的时候,多买些小东西,作为礼品储备,在需要的时候送给合适的人。在一些比较可靠的网站,可以找到很美丽的饰品和实用生活用品,其实都是平时礼尚往来的好礼物。因为平素里的往来,没有必要非贵到自己不能承受和对方感觉压力的程度。

  礼轻情意重,历来就是中国礼俗的提倡。虽然在今天,大家都是“你结婚他送六百,他结婚你再回送”这样的礼尚标准,但多元生活的多元选择,也应该对凡俗的民间礼尚有所冲击。因为现在好些年轻人,经常会被繁重的礼金压到喘不过气来。因此,用自己的方式送礼,是一件很实用又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有一位老朋友,是持家模范。她给我的礼品经常是最实用的东西,比如自己做的绿面条红面条。绿面条是她用芹菜汁和面压制的,红面条是胡萝卜汁做的。再比如手工缝制的又轻又柔软的棉被,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礼物。作为回赠,我也会用自己烤的面包或者家用小电器送给她,其中也就包含了我们对于生活对于情谊的共识和理解了。

  有的时候可以说,礼品,是人品的表达。而选择礼品,是一个人品位和生活态度的表现。如同什么人穿什么样的衣服一样,礼尚往来的品位一览无余。大手笔一掷千金的可能是土豪,小东西小情调才是小资们常用的,最实惠最贴心的可能是夫妻间的礼物,而送给孩子的礼物很多是不计成本的时尚物件。

  必须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礼尚往来的小情小礼送得行云流水般自然贴切。一起聚会,经常就有用心的朋友给大家发点自己做的点心或者新鲜的糖果,或者包装好的一本书、一个精美的记事本。

  但过于直白的礼品表达依然,结婚送钱便是一例。婚礼,可能是许多人一辈子最多最大的收礼场面。去到婚礼地点,经常会见到有专人登记和收受礼金,那真的是很使人尴尬的场面。逢到必须送红包的婚礼,我都会避开去登记交钱的程序,或者干脆就用礼物来代替现金。

  此种尴尬是世界范围的。有些国家的人,结婚时会把自己想要的礼品写到邮箱里发给朋友们,让他们自己圈定一个买来送给自己,免得收到不称心的礼物给自己添麻烦。针对每年圣诞节的礼品大战,美国人乔尔·沃德弗格写了《送礼经济学 重新调整我们的送礼习惯》这本书,对于送礼中的浪费、不适合和不应该提出了很多质疑。

  看来,送礼的问题不是我们独有的。送礼中传递出经济社会的种种礼品弊端也不是现在才发生的。

  这些年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礼品产业链,礼品产生了品牌化、创意化、收藏化、定制化的趋势。礼品产业链一点点细分,产生了制造商、分销商、终端服务商、采购方、收受者、礼品回收方。

  这样的送礼大业和链条,以前说起来大家都很唏嘘也会谴责,还会延续说到世风怎样行业怎样权利怎样。现在礼品的链条在萎缩,这是世风的变化。变化的过程中,我们送礼的方式和内容一定也在变化。

  从利益链条看送礼那些事,太复杂;从个人情感生活看,则很有意思。对于想清静单纯的人来说,复杂的那部分可以略过,而有意思的部分应该加强。有一年情人节,我在花店里看到一个制作特殊的花板。束束鲜花围满了一个不大的黑板,上面写着:老婆,我错了,我会改。花店的老板一边制作这个花板,一边说:这小子这回看来是真想改了。

  因情感所需的送礼,送与不送不一样,送同样价值的东西因物品的不同而不一样,不同时机和方式也不一样。送礼是有节奏的,也是有意境的。

  我比较欣赏古人送礼附加礼单的方法,只是现在不是要在礼单上写着自己送出的礼物多么贵重,而是写上自己的心意。所以我一般会在送朋友礼品时附赠小小的手写信笺,有时自己都忘记了,而朋友会一直存着。同时我自己手里也存着朋友们写给我的这些卡片。收拾东西“断舍离”的时候,舍不得丢掉,比礼物本身还要贵重。

  是的,既然送礼是表情达意,那为何不把心意表达得更加充盈饱满呢?用心给心里惦记的人送一份礼,是送礼首要的诚意原则。依次排下来,才会是礼物的格调、品质、价格。

  二月,因为春节,因为情人节,很多礼物流通。林林总总的礼物带着厚厚薄薄的情谊情感送出去收进来。包括我们自己可能都是礼品:作为儿女作为父母作为妻子和丈夫,我们飞越千山万水去和亲人团聚,还有什么可以替代这样的喜悦呢?

  祝各位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