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林雨。

以前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因此自诩为"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节目主持人"。我这个主持人不怎么入流,我的节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因此20年就有很多文字堆积。整理了一些, 出版了《林雨语林( 左右卷)》,我就收官啦。但闲散了没几天,突然收到《新航空》和中国山东网的召唤,说要把《林雨一刻钟》在杂志和网站上同步开设专栏,有声的节目变成了融合文字与声音的世界,这使我受宠若惊又惴惴不安:高兴的是竟然变成了"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专栏写手,不安的是怕写不好有辱使命,人家不给发稿费呀。

好了,闲言碎语不要讲。2013年10月1日开始,《林雨一刻钟》,每月1日与您相约。希望得到大家的会心一笑、会意一瞥。

2025年疾速步入我们的生活。

这个一月是真冬天,不仅气候真冷,还有真冬天里的太多忙活和年度大喜乐。

开年没几天就是最冷的三九天儿,小寒大寒冬至小年亦步亦趋,直到月底进入农历正月,春节在那儿热腾腾的等着。

这么多的节气节日浓缩在一月里,扣除新年春节的五天假期,扣除星期休假,只有十几个工作日,可以想见每个人不同的一月会有怎样相同又不同的忙碌啊。

习惯说“忙并快乐着”,但并非人人都会一边忙一边感觉快乐。各种各样的大事小情需要处理,有些棘手有些麻烦有些困窘,过春节过年的一个“过”字,其间包含着太多具体,涉及财务、工作、人际、行程等等事宜。

回家过年是春节永远的主题。

围绕回家过年派生出的枝枝蔓蔓盘根错节的表现着我们真实的生活:年轻人回家的催婚催生,中年人回谁家是个难以平衡的问题,老年人孤独中的期盼……化解成具体的家长里短让人分心暖心和焦心。

而在一年最长的带薪休假中,出行也变成了新的过年方式。如果慢半拍安排出行,估计好的路线酒店民宿就都被抢购一空了,因而这个春节的出行攻略实际上是开始于去年的岁尾。

南来北往,南方人穿着厚重的羽绒服去东北体验冰雪,北方人拖家带口去南方再过几日夏天。有些小家庭还带着爸爸妈妈一起,自驾出行,堵归堵,一家人在一起的愉悦和快乐是主调。

东西南北的老爸老妈都在家准备不可能吃完的美味佳肴,给回家的游子重温妈妈家的味道。

如此种种,一年年的重复着。

从小盼过年的记忆还新鲜着,千里万里奔回妈妈家的辛苦还会记起,等候孩子回家的兴奋没过几年,可一年一年的过去,就把自己过到老年。

现在既不去外地过年,也不在家接待亲朋好友。

两个人过年,说说各自的过年记忆,无非还是那些唠叨了百十遍的陈芝麻烂谷子。老伴说“家里没钱买鞭炮,好几个小孩儿伙着买一挂鞭,拆开了一个个放,三十儿一直放到十五”,我说“每年过节我都吃撑,半夜三更被我妈领到厨房喝口醋”;老伴说“当兵那会过年可有意思了,大家一起包饺子”,我说“单身时差不多总是年三十儿值夜班,人家回家过年,我提俩馒头去直播间播报《春节序曲》”。

过年也总会小酌一杯,依旧是说说从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两个人的小日子哪有什么宏大叙事?最近每年的祝酒词都是老伴语录:咱也没事就慢慢儿活着吧。(偷笑)

慢慢儿活着,慢慢儿看人家过年和自己体味过年。

很早以前俗话把过年说成“年关”和“过年关”。年关这个关,和过年关这个过,有被棘手烦心事缠绕不好过的困顿,也有过年前很多事情需要清盘和有个了结的意思。这个意思在今年的一月,很多事情会集中在十几个工作日里待完成和须完成,压力有点大,头绪有点多。

不过,“年年难过年年过,办法总比困难多”,之前在职场总会听到的这句话,现在想来还是挺有道理的。好些事做之前感觉难度系数高不可攀,硬着头皮做过之后尤其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回看,似乎也没那么不可企及。

估计,今年一月这十几个工作日里,大家做事的能力和效率都会不用扬鞭自奋蹄般的提升,俗话说:拖过初一拖不过十五,这话说在今年的一月真是恰切,能做则做能赶则赶,不把事情拖到“过了年再说”,把该做的事都做好,安安心心妥妥帖帖过个年,多好。

对有孩子的人家来说,今年这个一月还和寒假相关。不少爸妈哀叹面对这个貌似史上最长寒假的手足无措。年龄不同的熊孩子怎样安放和监护?孩子们早出晚归的节律提前变成24小时在家,这件烦心事推不掉躲不开,在繁忙的一月里添加了日日操心。

如此种种,在2025开年的二十多天里,繁忙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主题词。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月底的那个“年”,跨过很多事情堆积的高难度之关口:完成了工作话别了同事朋友做了必须的礼尚往来买了春节物品置办了新衣打扫了陈年老尘礼尚了长辈犒劳了自己安抚了孩子。

然后呢?然后,长出一口气,静等三十儿和初一。

过年啦!

这就是年,这就是冬天最大的期盼和快乐。

三十儿那天,熙熙攘攘的街头忽然就寂寥很多,不管北风呼啸还是冬日暖阳,多数人都在家里:千里万里赶回去的老家抑或是大城小市的小家新家自己家。

春节的民俗这些年淡却很多,但团圆还坚持着,即使知道回家会遭遇催婚催育,即使知道父母家条件没达到自己平时的居住水平,即使知道老家的拜年累人费钱,但家还是魂牵梦绕最使人安心的地方,无可比拟。

我和老伴都七老八十了,却还每年回到父母的老房子过年。去年交取暖费的时候我纠结:要不要给父母老房子交呢,住的不多有必要交几千大洋吗?和老伴商量,老伴说:咱不是每年都交吗,不缺这点取暖费吧。春节咱回来过,爸妈还有个家。

每年春节,我们虽然没有烹牛宰羊,却把在父母老房子过年当成最具仪式感的日子。扫房除尘擦玻璃,炸麻花贴春联包饺子,晚上穿得厚厚的出去看看城乡接合部的花灯,和认识不认识的邻居道声“过年好”!

记起父母在的时候,这所老房子曾接纳过四代人来过年,孩子们跑出跑进,大人们忙里忙外。我在厨房一口气包二百多饺子给大家饱餐。而院子的水缸里,存着妈妈提前做的馒头包子豆包,地下室有满满一缸酸菜,冰箱里堆着吃不完的鸡鸭鱼肉。

那些记忆,至今还鲜活在心里,想着就会笑意盈盈,也才更加明白有父母的家为什么更加有家味儿和有根基之感。因而即使平时住的房子更方便更舒适,可一进到父母老房子就会情不自禁的大声说:啊,我们回家了。

有家的冬天更快乐,有家的春节更快乐。

大家都说春节的年味儿淡了,其实未必是忘记之前的过年,那些吃喝玩乐的民俗礼俗,现在被冬天更多的快乐不断扩展着充盈着。

这些年的冰雪冬天不仅带动着经济和旅游,还切实带给人前所未有的冬天美好体验。每年看到朋友冰天雪地的乐呵照片,都跟着一起傻乐,那种冬天独有的冰冷体验现在加进了有动感的亲情,一个最长的假期全家共同的冰天雪地,是生命中珍贵的快乐。

如此的快乐,形式不一定雷同,内容却是主打在过年的严冬中找到更多的快乐。

并且再也不用像几十年前我们回家过年那样在车站过夜等车或者站在车上十几小时的艰难旅程舟车劳顿。开往四面八方的高铁动车绿皮车,载着数以亿计的我们大家集中出行,大家不是在快乐中就是去找寻快乐,这件事何尝不是冬天的快乐呢?

四季中冬天最是风景单调,但每年一次的春节大移动,现在不断提升着舒适性和便捷性,使我们寻找冬天快乐的路径四通八达,而网络的极速传播和共享,即使居住偏远也能分享无需抵达就能感受的快乐。这种世界上最多人的集中移动也成了冬天壮观的风景。

去年底,春节申请非遗成功。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带给前人太多快乐。在今天保留和传承特色年俗保护和享受春节文化的过年,很多细节依然很有意味。

有一天无意中在不用的手袋中发现了几个红包,里面有崭新的人民币,记不得是为哪一年准备的,没有发出去。于是换上新的红包封面待用,邻里间亲人间虽然走动不多,但对来家的小字辈还是要表示一下:祈福新一年的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忙碌的准备快乐迎接快乐欢度快乐,发现春天在悄悄走近。今年的初六便是立春,人勤春早,在忙年过年的冬天快乐中,不觉凛冬过去,春天已经在路上了。

恭贺各位2025开年顺利,冬天快乐新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