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林雨。

以前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因此自诩为"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节目主持人"。我这个主持人不怎么入流,我的节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因此20年就有很多文字堆积。整理了一些, 出版了《林雨语林( 左右卷)》,我就收官啦。但闲散了没几天,突然收到《新航空》和中国山东网的召唤,说要把《林雨一刻钟》在杂志和网站上同步开设专栏,有声的节目变成了融合文字与声音的世界,这使我受宠若惊又惴惴不安:高兴的是竟然变成了"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专栏写手,不安的是怕写不好有辱使命,人家不给发稿费呀。

好了,闲言碎语不要讲。2013年10月1日开始,《林雨一刻钟》,每月1日与您相约。希望得到大家的会心一笑、会意一瞥。

讨论手机的是非功过和该不该用手机,已经吸引不了任何人的眼球。

连耄耋老人和幼稚孩童都在看手机玩手机的时代,手机的作用和功能日渐提升。出门时忘记带钥匙不要紧,只要带着手机就有办法,但没带手机出门,基本寸步难行找不到北。

手机是工具,毋庸置疑了。

用手机付款转账可以到全世界,谁家银行手机客户端做得好就在谁家办业务,这还用说吗?有的银行虽然大,却因大因强而不太在意客户体验和使用,结果很多人会下载更加人性化和安全的客户端来用手机收付款和理财。

开始,我们都惊艳手机这个工具的便利好玩,但后来在比较中鉴别,开始删除一些做得一般和功能重复的APP,只保留简介便利功能独到的来使用。之前我下载了本地公交车的小程序,后来发现微信的乘车码更加好用适用,使用时感叹手机对生活质量提升的无微不至,虽然也同时使自己的行踪一览无遗。

仅仅作为工具是不够的。手机还是最便捷好玩不断翻新的玩具。在最无聊的地方,比如公交车候车室医院这些地方,几乎大家都低着头玩个小游戏打发寂寥或苦痛的时刻。有一次朋友亲人做手术,我想去手术室门外和她一起等候,说“我有类似的经历”。朋友致谢后说,没事,手机陪着我就行,玩几局游戏就半上午。我说“帮你做点营养餐吗?”朋友说,手机帮她订好了营养餐。只好悻悻地说“好吧,手机真好比人用处大”。

老伴经常没事找事,问我要钱去交家里的电费水费那些。我说“你下岗了,手机都替你办了,我用手机生活缴费”。他有些失意地说:手机真好,就是难学。被智能手机抛弃的老伴,也曾几次说要学,我说那就从做核酸出示健康码开始吧。他先一步步写下步骤,再指导他按图索骥,这还不简单吗?嗯,就是不简单,不然咋就不会呢?才学了一小会儿就说腰疼,眼睛累,看不清了。随便吧,爱学不学,现在我们出行都是我一人双机和一人双码。

这也就是说,不会使用这个工具的人遭遇出行、付费种种困顿。在医院的缴费窗口,眼见着来自农村不太老的病人家属拿着手机不会转账付费,窗口内的态度也并不友好,只是不耐烦地叫着让后面排队的人帮忙支付。看到时心里很不适,手机这个工具走得太快,抛下的人都是再也跟不上的。

手机的扰民和互扰也都有亲历。公共交通工具中手机看电影听音乐不用耳机的比比皆是,大家都受不了,才出台了相关管理方法。但没法控制手机打电话大声说话聊天的人,有一次我们高铁三小时,前座的人就一个电话始发站说到终点站,听得我都口干舌燥了,那边才余兴未尽结束电话,半车人随之松了口气。

因而感觉应该有手机使用须知,须知里有细则的明文规定,尤其在公共场所。好不容易盼来档期的大片开场好半天了,手机还在闪烁不止地拍拍拍,无声叹息:看一场暗黑沉默的电影太难了。

至于大家都在做的手机先吃、手机先玩、手机到此一游,已经成为生活方式,几乎没有人大惊小怪了。

逢到有些活动,大家排排坐好,主讲人时时会被手机打断,拍照的录音的录视频的,一多半人忙着用手机记录这个时刻,只有很少的人会静静地用心去听去记去会意和理解。

六年前,无意中做了“林雨朋友圈沙龙”,主题词是“无目的美好交往”,不定时的聚会中分享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理解。开始来的朋友比较纯粹,大家都会收起手机,倾听彼此。后来人多了,有些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都不认生,来了就手机一拍到底,边拍边发,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我这好脾气大婶实在不喜欢了,说“咱们还是静悄悄说说话见个面不让手机干扰吧”。看着人的眼睛交流,会看见再高像素手机看不到的东西,不仅是对人的尊重,也是提高社交能力和效率的必要。

前几年,有时会在小范围做一些书籍分享。发现有人静静地听,有人用手机百度,有人用笔记在纸上。百度的人很快就会知道分享的书籍和评价,然后现买现卖信心满满地参与讨论,可见信息时代手机带来的速度和效率。

因而,完整地阅读一本书,当今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所有书籍的简介评价可查,还有代人读书的梗概章节介绍,更有完整的有声版可以手机收听。看书的习惯,完整看一本书的耐力,都在被手机不同的代人读书所挑战。

之前,在机场书店买本书,带到飞机上阅读的人很多。现在候机或乘机人读纸质书都稀缺起来,手机送来的碎片式,涵盖很广泛,大家索性也就享受碎片,借以为浮躁做个掩护:不是我浮躁,人人都看短视频。

变着花样引流,各路网络高手都在想出高招使手机更好玩更好看更碎片,大家也就随之用更多时间徜徉其间。就连我这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手机用户,每天也会有几个小时的时间被手机吸引。不单是购物付款查公交车刷码等,还有很多自娱自乐小把戏,不说大家也都意会了,彼此彼此,都懂的。

好在因为自己没有三头六臂的本事,出门走路乘车都不看手机,也就有余光好奇别人那么专注地在看什么。有意无意中瞟一眼,基本大家看的都不新奇。

最新奇的是外卖小哥,一边飞行军般的快速骑行,一边很职业礼貌地打电话,眼睛还在看车子上竖起的手机导航,真是三头六臂的感觉。感叹手机的加速功能,不仅外卖速递加速,连阅读和家务事也都加速简化了。

不过,手机不挑人,因而手机诈骗防不胜防。端一个窝点,就有不少人在诈骗的不同环节按部就班地行骗。多是熟练使用手机的年轻人,用编好的话术脚本行骗。很早之前我也收到过冒充交警的电话,说是我们的车严重违章,要缴费云云。看到对方来电是南方某省,我说“你出差你们那里还办理济南的公务啊,下次换个电话打吧”。从此,基本不接陌生的手机来电了。

但不接电话丝毫不影响手机的社交功能,每天朋友圈的各种原创和转发都看不过来。渐渐,大家也形成了一套朋友圈规则:点赞的转发的打赏的私信的,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都很用心。这也和很早以前见面问“吃了吗”如出一辙,是基本的社交礼数。

之前经常说,了解一个人看他读什么书。现在则是通过如何发手机朋友圈来了解人。原创和转发帖子中,展示个人各种偏好喜欢,大数据会从手机中提取舆情看看大家都在看什么关心什么,因而使用手机并不私密和安全。我在网站订票,输入手机号马上所有的信息瞬间自动填写真哭笑不得。

作为玩具和工具,手机无可比拟。同时手机也是大数据提供终端,是私人信息集散中心,需要小心。尤其社交媒体,最暴露隐私,不仅是基本信息还有内心深处和生活时时状态,因而手机也同时是个危险的玩具和工具。

手机时代啊,手机控不是控制手机,是受手机控制。可惜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或知道了也不介意这一点,某种程度地被手机所控制着。过度迷恋手机的族群,已经没有年龄区分,孩子到老人都有。之前是家长帮孩子戒网瘾,现在是长大的孩子帮父母戒手机瘾了。

登机坐稳,大家都被提醒关闭手机或调到飞行状态。暂离手机,闭目养神,未尝不是一种享受,并且多数人再次开机时发现并没有错过什么。

祝您旅途愉快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