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林雨。

以前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因此自诩为"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节目主持人"。我这个主持人不怎么入流,我的节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因此20年就有很多文字堆积。整理了一些, 出版了《林雨语林( 左右卷)》,我就收官啦。但闲散了没几天,突然收到《新航空》和中国山东网的召唤,说要把《林雨一刻钟》在杂志和网站上同步开设专栏,有声的节目变成了融合文字与声音的世界,这使我受宠若惊又惴惴不安:高兴的是竟然变成了"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专栏写手,不安的是怕写不好有辱使命,人家不给发稿费呀。

好了,闲言碎语不要讲。2013年10月1日开始,《林雨一刻钟》,每月1日与您相约。希望得到大家的会心一笑、会意一瞥。

与“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意思差不多。有些人可能并不想迟到或者装睡,但就是叫不醒,就是会一再迟到。无解。

迟到,其实只是一个不良生活习惯。不过有些人却不以为然的迟到、又迟到、再迟到……开始可能还想纠正,后来习惯成自然,把迟到作为自己的标签了。不信?可以盘点周边,总有几个爱迟到的家伙:上班、出行、约会……不该迟到的时候迟到。

事实上,基本也没有什么时候什么事情是该迟到的,既然有时间规定,就是给大家遵守的。迟到,是不遵守规则,也是对一起做事或等待的人的不恭。

有时几位朋友约着聚会,人基本齐了的时候,就会有人说,某某又迟到了,等一会儿吧。大家默契一笑,也并不会说什么。而“又迟到了”,就已经说明大家对于这个迟到是心知肚明并且有了一定的无奈容忍。

之前上班时,周一开例会。大家坐好了,看看缺谁。然后领导说:又是谁谁没来,打电话!结果电话那边说:马上就到,你们先开着吧。放下电话,领导说:这家伙应该才起来,没有半个小时到不了。

领导高明!果然,四十分钟的会散了,“马上到”先生才进门,大家轰然,他笑嘻嘻地说:唉,又迟到了。然后他还会笑嘻嘻地讲自己的迟到理由,估计都是半真半假的。不过一条是真的:家人因为他的迟到都无视他了。自己说:昨晚岳父生日,去晚了,大家都开始了,我进去都像没看见一样。我当时想:这个不被搭理的待遇要迟到成啥样才能得到啊?

于是就得出结论:会迟到的人总会迟到。

也许因为之前从事的工作是以秒计算时间的,所以对于准时、延时、超时、补时这些词都非常熟悉且敏感。

工作时上早班,五点五十五播放电台开台的开始曲,要求提前半小时到岗。我们宿舍仨人有三个闹钟,就怕醒不来误班,其实是一夜也睡不踏实,可恼的是同宿舍的人轮着上早班,大家也都睡不踏实。后来在另一个广播电台的早间时段工作,依旧是早六点到岗。都是黑黢黢的出门,几十年工作,未必样样都好,但从来没有迟到却是使我志满意得的:不要人夸颜色好,自己心里没有愧疚和遗憾。并且,因不迟到延伸的工作状态和习惯,自己受益终生,还使孩子也自然养成不迟到的好习惯,继而在自己工作生活的时间管理上很有章法。

是的,不迟到从根本上说就是个自我管理的小事。不过,管理不好的也大有人在。比方坐飞机,时常就会遇到办理了登机手续没有按时登机的人,一飞机的人甭管有天大的事都要等着。有一次等候的是几位逛免税店的女士,上来飞机坐下嘻嘻哈哈说着所购物品,一点不搭理前后左右不满的目光。大概,对于迟到,人与人的理解确实是不一样的。

我记得才上学时,特别害怕迟到。怕老师批评也怕一个人进教室时同学的目光,因而每天晚上都会提醒父母按时叫自己起床。偶尔一次稍微晚点起,还会发脾气。最后都是挨了妈妈一顿骂说不会迟到,才饭也顾不上不吃快步跑去上学。

女儿上学后,每天提早起来做饭,按时叫醒她。有一次把夜里三点半看成了六点一刻,马上爬起来做了鸡蛋饼,做好了定睛一看,发现还不到四点。做好的饼放在锅里,以为早上可以吃,七点去看,饼都被余温烤成了饼干儿。只好重新做,但这个饼干儿的故事一直在家里被提及。说的时候大家都不忘嘲讽我怕孩子迟到的过度紧张。

平心而论,这样的妈妈不在少数啊,虽然主观上没有意识到这是在培养孩子不迟到的好习惯继而提高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一般妈妈如我,只是不希望孩子迟到,能够做到学生的基本。但实际上,孩子养成不迟到的好习惯,知道如何才能不迟到,是一辈子受益的一件事。不但之后在学习工作生活更繁忙的时候能够较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好习惯还会波及到家人,为人父母后尤其对孩子的影响很积极。

并且,古往今来,不迟到都是社交礼仪和基本素养。迟到的人可以找出一万个迟到的理由,不迟到的人也都不是脚踩风火轮出行,只是把所有会迟到的因素自己消化掉了而已。

曾经和几位同事一起去谈一个合作事宜。尽管提前量打得挺足,还是晚到了几分钟。对方最大职级的领导冲着我们最大的领导很不客气地说:你们迟到了。我们一贯傲娇的领导很知趣地道歉,说路况多糟糕。对方冷冷地回说:下次早点出门。

这次尴尬,印象特别深。对于迟到的零容忍看起来不是内部要求,社会合作与交往中,不迟到一定是基本的加分项。

现在,社会工作层面普遍的考核中,都有不迟到的严苛要求,刷脸的按指纹的签到都非常普遍。电子智能考核的介入,杜绝了人情也杜绝了侥幸,能保证职场的到岗率和基本秩序。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不迟到应该成为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只要有时间要求,就按要求的时间到位。

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一定难度的事。

看见太多打工人自媒体发的状态,那种早起的挣扎和不能自律的晚睡一起,构成了按时上班不迟到的普遍艰难。和女儿一起出门时,分住两个房间,也会收到她“起床失败”和“起床再次失败”的信息。不过,尽管挣扎的过程很痛苦,结果是多数人还是会按时上班和赴约的。

不迟到,关乎生存与发展,真是马虎不得的小事儿。

坊间流传着一句话: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基本是说机遇的事,把出现的机遇抓住了,下一个机会就能赶上不误车。想想,似乎这个“赶”字是现在的生活常用字。赶车、赶飞机、赶考、赶工、赶点、赶进度……

各种不同的赶,都和时间有关。有些赶得上有些赶不上,赶不上一定不是就事论事的赶不上,很多会接连赶不上。在适合的时间地点年龄做该做的事,是生命中大阵脚上的不迟到,而具体到生活细节的不迟到,是保证人生规划按时完成的基本。

说得有点严肃了,不过也差不多就这么回事。生活机遇很多,多元化选择,加上在家就能网络办公做事,并非一定要本尊按时到场。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是和社会与人勾连,就都有准时不迟到的要求在规范着。玩个手机没信号没电的暂时失联,说点必须会迟到的理由,这些雕虫小技,都不会给迟到的人网开一面。

人人都想更自在。不迟到的规定因素使人感觉受约束,有些不迟到的附加硬性规定比如刷脸签到尤其如此。但迟到并不能感觉更自在,迟到引起的连锁反应,可能使人更多不自在。

人人都有拖延症。时间管理贯穿到我们的每天每周每月每年,一件事拖延,一定会把接下来的安排打乱,迟到也就在所难免了。

从内心说,少有人愿意和主动迟到的。但现实里,会迟到的人总会迟到,和不迟到的人不会迟到一样。

有一次老伴请战友聚餐。我们知道请老年人吃饭要早去,尤其是当过兵的老年人,因而准备提前半小时到饭店等候。结果快到了收到战友发来微信说:我们都到了。看看表,哈哈,居然都比约定时间早了四十分钟!真唏嘘,感觉我们迟到了一样。不仅吃饭,老年人干什么都习惯早到,我们乘飞机和火车,总是打出过大的提前量,被笑谈。

七月,半年都过去了。因为上半年的众所周知,大家都在格外地努力工作和生活。节奏整体比上半年的静态和居家又快又紧又赶,自我催促和加压:不迟到,不拖延,尽可能把落下的事情捡起来多做几件。无须说为什么,只是为了上半年的亏欠也该如此。

与大的节奏同步,飞行的出差也多起来了。不迟到,不延误,出行安然。

祝您旅途愉快,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