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林雨。

以前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因此自诩为"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节目主持人"。我这个主持人不怎么入流,我的节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因此20年就有很多文字堆积。整理了一些, 出版了《林雨语林( 左右卷)》,我就收官啦。但闲散了没几天,突然收到《新航空》和中国山东网的召唤,说要把《林雨一刻钟》在杂志和网站上同步开设专栏,有声的节目变成了融合文字与声音的世界,这使我受宠若惊又惴惴不安:高兴的是竟然变成了"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专栏写手,不安的是怕写不好有辱使命,人家不给发稿费呀。

好了,闲言碎语不要讲。2013年10月1日开始,《林雨一刻钟》,每月1日与您相约。希望得到大家的会心一笑、会意一瞥。

今年春节到现在,预制菜火了一把。

网购平台不仅我们传统过年吃的大菜佛跳墙一类大卖,平日里家常餐桌的京酱肉丝、梅菜扣肉、农家小炒等也有很多品种供选择。

资深家庭煮妇如我,原本是喜欢自产自销做饭吃的,不愿意吃外卖和预制菜。但好奇心驱使,加上为疫情准备,也试探着买了几样预制菜。这个试探,发现了预制菜的水很深:首先,资本市场把预制菜作为餐饮投资的热点,品牌预制菜有资金进入;再就是,各大餐饮品牌都在抢抓预制菜的市场份额,用品牌带动销售;还有就是,预制菜有可能成为城市生活的必备,不仅进入家庭,还在为实体餐饮店所选择。

目前吃过十来种预制菜,如果评分的话,作为食客会打70分。作为煮妇,则只会打60分。油大和味重是个致命的问题,虽然迎合目前很多人的餐饮口味,但从健康饮食的角度来说,显然预制菜不会多吃久食。可如果作为家庭餐桌的快手菜,预制菜无疑要有点儿,打工人普遍生活节奏快,回家不愿意买汰烧从头做起,来盘预制菜真挺方便的。

即使资深煮妇,偶尔餐桌有个预制菜也是给自己松绑和换个口味。一年365天,为家人打点餐食,吃什么是个最难的问题。通常在家里问老伴:中午你想吃什么啊?“随便啊,我不挑食,啥都行”。

我说,那不行,不能说随便必须点个菜!“我不知道有什么菜啊,没法点,你做什么都好吃,就随便做吧”。

这就是给煮妇出的最大的难题。貌似很随和,其实对破题没有任何帮助,并且自己思路有限,总是希望家人通过点菜给自己开拓些思路。现在太多做饭做菜的视频和教程,家里有点餐桌新尝试,也是生活小乐。但如果遇到总是说“你做什么都好吃的”主儿,就比较烦。因而我经常会在技穷的时候,用预制菜来凑份子:一个预制菜+一个凉拌或清炒的素材就是很好搭配的一餐。不能说不好吃,也不能说很好吃,六七十分,一如我们的餐桌平均水平吧。

在年轻人的家里,这个问题没这么突出。想吃什么愿做就做不愿做就点外卖,或者直接去堂食,自己家厨房的使用率普遍偏低,用的很少。但殊不知现在的外卖,很多是批量的预制菜,不然无法完成那么大的量和快捷送出。几乎所有的预制菜都是食材+调料包,简单调制就是一个像模像样的菜了,大菜如佛跳墙,小菜如素炒三样,都是如法炮制。因而外卖和预制菜的关系愈加密切,不管是中央厨房统一配送,还是通过网络批量购买,预制菜渐次进入中小餐馆。不少小餐馆甚至连厨师都不用聘请,有个简单的厨房加热调味打包,就可以接单送餐了。

经常,会和朋友议论说,现在餐馆都用调料包做菜,以后厨师还用学吗?大家一哄而笑,说,这就是中餐的标准化啦。

之前,我们看到麦当劳一类快餐连锁,也期盼中餐能有更多品牌连锁店做出美味菜肴。但很多中餐连锁都昙花一现,主要问题就是中餐的标准化挺难的。一个名字的菜,张师傅和李师傅做出来的口味差大了,没有严格标准的“少许盐”、“适量调味”,模模糊糊的说法没法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因而中餐连锁挺难破题的。

现在看到预制菜这样用调料包加食材的做饭,感觉中餐的标准化似乎初步解决了。太多餐馆用这样的方式来做菜运营,我们家庭的餐桌也有这样的菜摆出来。每逢吃到买来的预制菜如甜腻腻的京酱肉丝时,我都说:唉,哪如我自己炒的放心又好吃啊。

但如此,冰箱里还是常备三几种预制菜,以备不时之需。如果自己有空,还是会慢悠悠下厨做几个清爽小菜,符合家人一贯吃饭的习惯与口味。人们常常怀念家的味道,那些味道多半来自家里做饭形成的独特口味和偏好。

东西南北中,酸甜苦辣咸。众口难调,地域气候食材所形成的饮食习惯与偏好,一个调料包是很难满足的。但现在大家之所以接受预制菜和调料包做的各种外卖,是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在起作用,也是现在的饮食偏好有些跨越了地域和原生家庭。重口味的喜酸嗜辣,几乎所有的菜式中都用小米辣、耗油、鸡精等来调制基础味道,一方面可以满足更多人的基本口味要求,不会在味道上出现大的偏差;另一方面也同化了很多菜的味道,使得不少菜都是一个味儿。

记得一次家人一起在一家鲁菜馆吃饭。点了四个传统鲁菜,其中的两个菜用的是基本同样的调味包,我们一边笑厨师太好当了,一边说这样的鲁菜是不敢带外地朋友来吃的。人家会问:你们鲁菜都是一个味吗?

当然不是一个味。

中餐的味道丰富是全世界都公认和赞叹的。冬奥会时,好些运动员爱上餐食,比赛一结束就口袋里掏出豆包吃起来,边吃边说好。把我们都看笑了,为中餐的多品种多口味而骄傲。但后来看到报道,说奥运食堂的很多菜都是预制菜,并非大厨现场煎炒烹炸做出来的,而是事先准备好根据要求快速完成上桌。这是中餐应对多人就餐的好办法,预制菜的标准化,也解决了张师傅和李师傅操作的差异,不能不说是个进步。

并且,现在预制菜的进步也是科技的进步。之前不能做到的速冻保鲜和保持营养,现在都轻而易举做到了。任何食材都可以速冻后在冷链运输中抵达目的地。然后,基本不费吹灰之力,加热、回味、上桌。预制菜的品类,主食从包子饺子面条手抓饼披萨汉堡,一路看去,几乎无所不包。菜肴就更多了,不仅有传统中餐的炒菜,还有火锅、麻辣烫、烤串、烤肉、小龙虾……基本可以说,只有我们自己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预制菜。

看财经人士评价预制菜,说利润很低,多数不赚钱只是占市场份额。但资本投入预制菜,说明是看到了潜在的市场才会投资的。

我们老百姓餐桌,不可能天天预制菜。但家庭应急是必须的。在我买预制菜的电商平台,看商品留言口气,多数是年轻人。一人食,二人世界,三口之家日常做饭,预制菜作为快手菜是个好选项。

基本家常好吃的菜,都有预制好的中餐不必说了,西餐的快手菜也不少。披萨汉堡烤肠很多可选,还有蔬菜玉米豌豆红萝卜杂菜,用来蛋炒饭非常适宜,还有大包装的冷冻果蔬,作为日常储备都是很好的选择。

我家里的预制菜除了几种家常菜,还有几种面,葱油面担担面重庆小面阳春面都有。吃的时候发现,这些面其实是在卖调味料。一份就是一把挂面加上一个调味料包,你可以不买面,但调味包不单卖,所以必须买那小绺挂面。吃过一次上海葱油面,葱油味道挺足,口味还是偏甜,我不由又唠唠叨叨说:哪有我自己做的好吃啊。

这样的心态下,预制菜居然进入了我们这个老年家庭。虽然很难成为家庭餐桌日常,但作为必需品会接受的,尤其这两年给疫情闹的。

大家都会为居家而囤货,预制菜是个很好的选择。

不知道特殊时期过去,预制菜这样的快手菜还会快进吗?

感觉市场还是挺大的,关键是不要粗制滥造、不要以次充好、不要恶意竞争,大家才会更广泛接受,市场也才会稳定繁荣。

资深煮妇我,会接受预制菜。一方面是在接受新食物。这些年在工厂化食品进入家庭餐桌的社会趋势下,去郊区租块地自给自足只是个空洞的梦想。另一方面,懒人经济下,老太太也要偷懒,不在厨房用力过度。不过,和以往一样,买预制菜会很仔细阅读说明书,斟酌再三才会下单,下单还要买大品牌,不贪小便宜。

餐餐吃饭,顿顿变样,非小事。更多的食材,更多的选择,才能吃得更好、更多口味和营养,也会更加轻松。

家有预制菜,是个新的选择。多一种选择,何乐不为呢?

祝您旅途愉快,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