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林雨。

以前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林雨一刻钟》20年。因此自诩为"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节目主持人"。我这个主持人不怎么入流,我的节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因此20年就有很多文字堆积。整理了一些, 出版了《林雨语林( 左右卷)》,我就收官啦。但闲散了没几天,突然收到《新航空》和中国山东网的召唤,说要把《林雨一刻钟》在杂志和网站上同步开设专栏,有声的节目变成了融合文字与声音的世界,这使我受宠若惊又惴惴不安:高兴的是竟然变成了"不是最老也是更老"的专栏写手,不安的是怕写不好有辱使命,人家不给发稿费呀。

好了,闲言碎语不要讲。2013年10月1日开始,《林雨一刻钟》,每月1日与您相约。希望得到大家的会心一笑、会意一瞥。

春节好,虎年吉祥,虎虎生威!

上句话是今年这个月的特别问候语。二月第一天是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一年等一回的感觉和重视。

即使是最没有风景的冬天里,春节也会是姹紫嫣红满目春意的。家家户户都贴春联挂彩灯,人的衣饰也色彩艳丽。虽说,从去年底针对疫情,就有些地方在提倡就地过年,有些地方的有些人无法回家过年,但春节的气氛依旧。

我们也是。清淡的日子里,春节是最有仪式感的时候。很早就擦玻璃扫房彻底打扫家里,把陈年的灰尘扫地出门。然后买了春联郑重其事贴在门上,家里没人住的老房子也特别过去贴了春联。邻居看见说,增加点喜气儿啊。是啊,记得以前父母在的时候,还会挂上两个硕大的灯笼,一直到正月结束才恋恋不舍摘下来。

远隔万里,女儿家的春节也会很有模有样仪式感充足。贴春联贴窗花拍摄全家福,给孩子穿中式服装,样样数数都不缺席。

虽说这些年大家都在叹息春节民俗的渐失,又因为疫情很多家庭无法团圆一起过年,但每家每户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保留着春节的基本。春节,永远会是我们生活中最有仪式感的节日。很多居住大城市的人带着孩子回老家过年,是亲人团聚,也是让孩子体验春节特有的乡土中国的仪式感。毕竟,好些孩子对仪式感的认知只是生日蛋糕和个人及家庭纪念日这些,春节繁复民俗中蕴含的中国味儿仪式感是需要更多了解和体验的。

一贯内敛不善表达的我们,春节见到人即使不说句“过年好”,也会面带微笑,在人际间流动着对于新年的温暖气息。这样没写入规定的年俗,也是仪式感的组成,再加上那些拜年、压岁等等春节特有的规定和只有过年才会做的吃食,感觉对于过年的兴味在逐年增加而没有减少。

我们的日子里,除去这个最大的过年仪式,个人生活的各种仪式也多起来了。年轻人善于和喜欢把生活的形式做的足足的,所有有意义的日子都会用仪式表达。

曾去参加过几场婚礼,被感动到老泪纵横之外,是惊讶现在的婚礼仪式居然变成一场盛大的演出,灯光布景人物都美轮美奂,就连台词也是事先排练过的,说出来足够赚人眼泪。并且几乎每场婚礼都会强调:大家一起见证爱的誓言,要相亲相爱到永远。

即使并没有相亲相爱到永远,但几乎人人都希望做个仪式感充分的婚礼。婚礼之后,仪式也一直延续。小朋友们的结婚纪念日都过在了风景地和酒店,二人世界的甜蜜在不断的仪式中升温。

然后,从孩子的出生、生日到升学毕业,仪式都做得很充沛。疫情期间,依然可以看见酒店门口的某某家满月喜宴的张灯结彩。老年人的百岁寿宴也不再稀缺,还有中年人的各种纪念日……林林总总的仪式在我们的生活里成为习惯的常态。

大仪式催生了办仪式的策划实施产业链条。只要说出意图,就会有自己想要的效果,哪怕天涯海角北极南极也都能抵达。

各种仪式,有些是大场面的,有些则是完全私人间。老百姓小日子里用属于自己的仪式来调味儿增稠,给原本平静的生活之水投入石子形成涟漪和浪花。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度过了最缺乏私人仪式感的年轻时代。老了之后,生活的仪式感多是孩子们给制造的。这多少是个遗憾,因而经常我会在日常来点涟漪。

老伴七十五岁那天,正是初冬时节。我一贯早起,拿出生日礼物:蓝色的苹果运动手表,还有每年一封手写的信:“亲爱的老伴,不必追赶时间,只需一步步前行,慢慢行走,不着急”。

把这些都放在最醒目的餐桌上面,候着。一般他睡到自然醒,用膳。那天也是,起来出了卧室就看见了。看完了信戴上了表,说:谢谢老婆,我还不会用这个手表。

生日仪式结束,开始新一天。

虽简单虽随意,但小仪式也是仪式。并且小仪式多是给自己的,不似大仪式,多数是做给别人看。因而大仪式特别在意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人家观看的意见和评价,是日后回忆起来的满满傲娇,小仪式则更真实地注重内心和情绪情感,击打心灵会事半功倍。

在大时代过小日子,这个理念非常聪明,贴切我们真实的生活需求和自我塑造。大时代,给了我们众多的饮食男女更大的生活空间,能从容在自己的时空里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而取一瓢饮。所以期待国泰民安,没有争战和天灾,疫情早日结束,稳稳妥妥地把自家小日子过好。

贴近生活去观察,发现小日子的多元与精彩使人羡慕和始料不及,小日子里的小仪式也花样百出创意新奇。累、难,是年轻人挂在嘴上的牢骚,可他们创造着自己的生活,虽然有时喜欢形式大于内容,但内容上质的飞跃也是显著的。

以此同时,在小日子里做大仪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形式这些年也在被追捧。

先是婚礼越做越大,越来越有仪式感。有些比西方还西方、还欧化。有些则走复古路线,回到汉朝礼俗。但一定是比汉朝还表面文章和仪式感强。毕竟汉朝那会儿没这些声光电高科技啊。

然后生子满月生日纸婚棉婚金婚银婚……一系列的纪念日缺一不可都要仪式、都要聚会、都要庆贺的啊。敏感的市场抓住了这所有需求,各种私事仪式高大上,浪漫得不真实,感动得稀里哗啦之余,心里会盘算着:这得要多少钱?

办仪式的花钱,参加的也不能空手啊。各种仪式参与频度高的人,心里都会叫苦不迭。不去吧,失礼,去吧?实在囊中羞涩感觉不舒适。婚庆是礼尚往来,大家互相庆贺和礼尚,但别的私事就未必非要兴师动众了。红包真的包得有些使人肝颤胆颤手颤啊。

旁观之后感觉,很多私家的事儿,就是私家的事。得了宝宝庆贺生日这婚那婚几十大寿……都是自己家的事,自己的大事也是自己家的,别人来不舒适也不合适。我们都是小家小户的日子,小日子的小仪式就好了就足够了。

不惊扰别人,也不仅是礼尚中的礼节,还是保有私密。自己日子自己过,很多情感是不适宜分享的。

老伴生日之前,我问:你想和谁过生日?他毫不犹豫说“自己过啊”!于是我们就这么着开始了75岁的日子,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大时代过小日子,小日子做小仪式,小仪式是自己小日子的,因此更真实也更温情。常常我们重视那些大事件大人物大环境,热炒一些名人的家长里短,但很多事和人与自己家的小生活小日子没有半毛关系。反而被我们忽视的小日子的小仪式小温情,却切实带给我们幸福感受。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里的小仪式不做何必去做大仪式,话这么说看着有点牵强,但道理都大差不差吧。每天看到社交媒体大家转发“七十岁活出少女的模样”那类关注人家生活的文字,心里都会想:转发这些条目的人,自己的样子是几十岁呢?

把自己的日子过好,经常给小日子加点小作料,而不是用人家的日子当作料,这似乎便是我们应该的状态。

我不会养花,因此家里会常买些鲜切花,老伴生日买的是扶郎花,也叫非洲菊,很常见,批发市场一元一支。买这束花也是感觉寓意很好。不过,这花不是很经时候,几天就枯萎了。

好看的东西很多都转瞬即逝。世间值得珍惜的事物和人,也都这样。

因此亲人间且行且珍惜的话,每天说说也不多,至于仪式这东西呢,大仪式有大仪式的气派,一辈子似乎应该有值得记忆的大仪式;小仪式则有小仪式的情调,会给日子增添趣味。

小大由之。无论怎样,生活的仪式感和仪式不可或缺。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节里,很多仪式属于家庭。囿于疫情的团聚更加珍贵,用自家特色的小仪式来记忆和诠释这个节日,也希冀驱魔消灾的春节民俗能带给我们更多平安。

祝您旅途愉快,虎年吉祥,虎虎生威,健康平安。